[发明专利]一种油层压堵驱工艺模式优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823080.9 | 申请日: | 201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56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万军;孙智;闫鸿林;汪玉梅;金岩松;李卓;张新珠;杨光;李扬成;官联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3/26;E21B33/13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张海霞 |
地址: | 163453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层 压堵驱 工艺 模式 优选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层压堵驱工艺模式优选方法,该方法依据井组储层发育、井网条件、开发现状、剩余油分布状况、及水淹层解释等资料,确定了井组高水淹无效循环部位,提出7种压堵驱施工工艺模式,并依据简单的无效循环部位、剩余油分布状况进行条件判定,快速对目的油层单井或者井组匹配合理“压堵驱”施工工艺模式。解决了目前采用针对单井进行油井压堵或油井压驱的工艺模式不能实现有效挖潜复杂井组剩余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层压堵驱工艺模式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有些油田主力油层在化学驱开发后,采出程度高达50%以上,综合含水95%以上,储层孔隙中岩石颗粒逐步分散、运移,形成了大于原始孔径几十甚至几百倍的高渗透的强水洗条带,油层纵向上的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在后续水驱开发过程中,油层底部形成强水洗条带,低效、无效循环严重,造成正韵律油层顶部或复合韵律油层中上部低水洗部位残存的剩余油得不到驱替动用。
目前有的油田结合化学驱后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压裂封堵技术,利用大规模压裂造水平裂缝,快速推进药剂至目的区域,实现封堵油层底部无效循环部位、挖潜剩余油的新思路。
而目前压裂封堵技术主要在油井端采用单井压堵或单井压驱两种施工工艺模式,这两种施工工艺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a.单井压堵
原理:在油井端底部优势渗流通道部位压开水平人工裂缝,如图1A及图1B所示,泵注封堵药剂,药剂成胶后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注入流体在近油井端绕流,驱替油层上部低含水部位剩余油。
问题:受压裂管柱最大注入药剂规模限制,以及水平裂缝形状影响,油井端压裂人工裂缝穿透比不可控,如人工裂缝为椭圆,则封堵半径R实际略小,注入流体流线更靠近油井端,波及剩余油范围更小,则油层上部低含水部位剩余油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动用。
b、单井压驱
原理:在油井端上部低含水部位压开水平人工裂缝,如图2A及图2B所示,泵注驱油药剂,驱替由油井端吞吐出来发挥驱油作用,挖潜剩余油。
问题:受压裂管柱最大注入药剂规模限制,以及油层纵向非均质性影响,油井端上部低含水部位压驱吞吐半径小,而且注入流体在油井端不存在绕流,无法有效驱替油层上部低含水部位剩余油。
以上两种工艺模式,面对相对简单的单井进行施工,尚且存在无法有效驱替剩余油的问题,所以,在面对复杂的井组砂体发育、连通、及剩余油分布情况下,特别是聚驱后油水井间油层底部大孔道无效循环问题,针对单井进行压裂封堵或者压裂驱油工艺模式则完全不能适应聚驱后的复杂储层条件,亟需对压堵驱工艺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分类、优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油层压堵驱工艺模式优选方法,该优选方法适用于复杂井组剩余油的有效驱替,解决目前采用针对单井进行油井压堵或油井压驱的工艺模式不能实现有效挖潜复杂井组剩余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层压堵驱工艺模式优选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井组的水淹解释数据、所述井组的油水井间连通情况及所述井组的剩余油分布状况;及
根据所述井组的水淹解释数据、所述井组的油水井间连通情况及所述井组的剩余油分布状况,选择压堵驱工艺模式,所述工艺模式分别为:
①所述井组的油井端和水井端均不存在0.5m以上的高水淹段,油水井间砂体连通性不好,则:
若所述剩余油靠近所述油井端,既在所述油井端进行油井压驱;
若所述剩余油靠近所述水井端,既在所述水井端进行水井压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230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