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UHPC和预应力筋相结合的肋拱桥加固结构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789989.7 | 申请日: | 2018-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7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庭;丁鹏;朱超;黎小刚;陈晓虎;杨俊;刘安双;肖阳剑;辛景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E01D4/00;E01D101/24;E01D101/28 |
| 代理公司: | 重庆乾乙律师事务所 50235 | 代理人: | 侯懋琪;侯春乐 |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 箍套 加固结构 肋拱桥 预应力筋 拱座 预应力钢筋 两段 超高性能混凝土 端面接触 对称设置 技术效果 肋拱 两组 内肋 混凝土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UHPC和预应力筋相结合的肋拱桥加固结构,包括两个拱座和设置在两个拱座之间的肋拱,其创新在于:所述肋拱桥加固结构由两段钢筋混凝土箍套和两组预应力钢筋组成;钢筋混凝土箍套一端的端面与拱座端面接触,钢筋混凝土箍套另一端延伸至拱腰中部;两段钢筋混凝土箍套对称设置;预应力钢筋埋设在钢筋混凝土箍套内肋拱的上侧,钢筋混凝土箍套的混凝土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出了一种基于UHPC和预应力筋相结合的肋拱桥加固结构及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该方案具有更好的加固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肋拱桥加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基于UHPC和预应力筋相结合的肋拱桥加固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在对肋拱桥进行加固处治时,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法和体外预应力法两种;常见的增大截面法通常采用普通混凝土,相比于超高性能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相对较低,导致加固层尺寸较大,新增恒载对承载力的损耗较大,加固效果不明显,承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由于普通混凝土弹性模量较低,由刚度分配原则可知,新增截面分担荷载较少,不利于拱桥整体承载力的提高;采用现有的体外预应力法进行加固时,通常需要在原拱圈上钻取用于锚固预应力钢筋的通孔,对原结构损伤较大,且施工工艺复杂,风险较高,同时体外预应力筋的腐蚀问题也不容小视。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发明人提出了一种基于UHPC和预应力筋相结合的肋拱桥加固结构及方法。
其中,肋拱桥加固结构方案为:
包括两个拱座和设置在两个拱座之间的肋拱,其创新在于:所述肋拱桥加固结构由两段钢筋混凝土箍套和两组预应力钢筋组成;第一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左端面与左侧拱座的端面接触,第一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右端延伸至肋拱的左腰中部;第二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右端面与右侧拱座的端面接触,第二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左端延伸至肋拱的右腰中部;所述钢筋混凝土箍套将肋拱上的相应区域包裹在内;钢筋混凝土箍套内埋设有与预应力钢筋匹配的波纹管,波纹管位于肋拱上侧,波纹管将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左端面和右端面连通;所述预应力钢筋设置在波纹管内,第一预应力钢筋的左端锚固在左侧拱座上,第一预应力钢筋的右端锚固在第一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右端面上,第二预应力钢筋的右端锚固在右侧拱座上,第二预应力钢筋的左端锚固在第二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左端面上;所述预应力钢筋处于张拉状态;所述钢筋混凝土箍套的混凝土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
肋拱桥加固方法的方案为:
包括两个拱座和设置在两个拱座之间的肋拱,其创新在于:所述肋拱桥加固方法包括:1)将预应力钢筋的一端锚固在拱座端面上;2)将波纹管套在预应力钢筋外;3)在肋拱外绑扎钢筋笼,并将波纹管与钢筋笼固定;4)在钢筋笼外安装浇筑模板,然后向浇筑模板内浇筑超高性能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凝固后,得到钢筋混凝土箍套;5)对预应力钢筋的另一端进行张拉,张拉好后,向波纹管内灌浆,然后将预应力钢筋的另一端锚固在钢筋混凝土箍套的端面上,加固完成;
所述钢筋混凝土箍套有两段,所述预应力钢筋有两组;第一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左端面与左侧拱座的端面接触,第一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右端延伸至肋拱的左腰中部;第二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右端面与右侧拱座的端面接触,第二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左端延伸至肋拱的右腰中部;所述钢筋混凝土箍套将肋拱上的相应区域包裹在内;钢筋混凝土箍套内埋设有与预应力钢筋匹配的波纹管,波纹管位于肋拱上侧,波纹管将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左端面和右端面连通;所述预应力钢筋设置在波纹管内,第一预应力钢筋的左端锚固在左侧拱座上,第一预应力钢筋的右端锚固在第一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右端面上,第二预应力钢筋的右端锚固在右侧拱座上,第二预应力钢筋的左端锚固在第二钢筋混凝土箍套的左端面上。
本发明的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交通大学;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998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