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突变体及其在制备中长链二元羧酸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86023.8 | 申请日: | 2018-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34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白云鹏;于佳梅;许建和;潘江;钱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苏州百福安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02 | 分类号: | C12N9/02;C12N15/53;C12N15/70;C12N1/21;C12P7/62;C12P7/6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褚明伟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baeyer villiger 单加氧酶 突变体 及其 制备 中长 二元 羧酸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来源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PaBVMO及其突变体,其编码基因和氨基酸序列,含有该基因序列的重组载体和重组表达转化体,以及利用所述重组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催化长链酮酸或长链酮酯氧化生成酯酸或二酯,再经过简单的化学法水解生成中长链α,ω‑二元羧酸和中链脂肪醇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具有高区域选择性,催化长链酮酸或长链酮酯氧化,优先生成非常规酯酸或二酯,化学法水解之后直接获得中长链α,ω‑二元羧酸,产物得率高,具有很好的潜在工业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来源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的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及其突变体、含有该单加氧酶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和重组表达转化体,以及利用该重组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催化长链酮酸或长链酮酯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生成长链酯酸或二酯,进而制备α,ω-二元羧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α,ω-二元羧酸因其官能团的特殊性,可以作为单体合成高聚物,如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各种功能塑料,也可用来合成润滑剂、增塑剂、涂料、高级香料、缓蚀剂等各类精细化学品。化学法合成中长链二元羧酸需要以短链二元羧酸为底物,经过多步反应延伸碳链制得,存在着操作繁琐、得率低等问题,而且化学法合成的都是饱和二元羧酸,链长有限,碳原子数一般不超过13,不饱和长链二元羧酸的化学法合成还未取得突破。相较于化学方法,生物酶法转化合成α,ω-二元羧酸具有专一性好、选择性高、催化反应条件(温度、pH等)温和、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以种类繁多、来源丰富的植物油为底物经生物转化生成α,ω-二元羧酸,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目前的研究中,由生物法制备α,ω-二元羧酸主要包括两条路径:一条途径是将热带假丝酵母中的脂肪酸β-氧化途径切断,利用P450酶系催化脂肪酸的ω-氧化从而合成二元羧酸;另一条途径需要水合酶、醇脱氢酶、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等多酶级联催化,将不饱和脂肪酸转化生成酯酸,进一步水解生成二元羧酸。在后一条路径中,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缩写为BVMO)催化酮酸化合物的不对称Baeyer-Villiger氧化生成相应的酯酸,是该途径中的关键酶。
根据催化底物的特异性,可以将BVMO分为环己酮单加氧酶(CHMO)、环戊酮单加氧酶(CPMO)、4-羟基苯乙酮单加氧酶(HAPMO)和直链脂肪酮单加氧酶(AKMO)等不同类别。其中,直链脂肪酮单加氧酶也可以催化酮酸化合物的氧化,但目前对于这类酶的报道较少。Kirschner等对来自荧光假单胞菌的PfBVMO进行了克隆表达,该酶对碳原子数为8-12的脂肪酮活性较高(Appl.Microbiol.Biotechnol.,2007,73:1065-1072)。Rehdorf等克隆得到来自恶臭假单胞菌的PpBVMO,该酶对芳香酮、环酮、脂肪酮(3-癸酮、2-十一酮、2-十二酮等)都有较高的活性(Biotechnol.Lett.,2007,29:1393-1398)。Altenbuchner等克隆了来自铜绿假单胞菌的单加氧酶MEK700,该酶的底物谱较广,对直链酮、芳香酮和环酮类化合物都有活性(Appl.Microbiol.Biotechnol.,2008,77:1251-1260)。Bisagni等克隆得到迪茨氏菌属中的BVMO,该酶偏好的催化底物是直链脂肪酮,包括2-壬酮、2-庚酮、3-癸酮等(J.Mol.Catal.B:Enzym.,2014,109:161-16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苏州百福安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苏州百福安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860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