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空气净化方法、装置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778107.7 | 申请日: | 2018-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22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骁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J7/00 | 分类号: | B60J7/00;E05F15/70;E05F15/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莎日娜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空气净化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空气净化方法、装置及车辆,其中车辆空气净化方法包括首先获取车辆的行驶速度、车内空气质量参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然后根据行驶速度、车内空气质量参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确定车窗的开度,并根据开度控制所述车窗打开;该方法是通过控制车窗以一定开度打开进行换气,与使用空气净化器相比,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并且车窗开度的确定考虑了车辆行驶速度的影响,从而可以避免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车窗不合理打开导致的异物进入,保证驾驶员以及乘客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空气净化方法、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需求量的增大,人们对于汽车性能的各项指标越来越看重。车内空气质量成为人们研究的话题,而影响空气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PM2.5以及一氧化碳。PM2.5简称雾霾,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吸入后对人造成各类疾病;车内一氧化碳主要是由汽车燃烧不充分或者驾驶室内抽烟产生的一氧化碳,通过汽车前围钣金密封部位或者空调外循环进入车内环境中,由于汽车是个密闭空间,人们长时间吸入一氧化碳容易造成头晕甚至死亡。因此汽车行驶过程中,如何保证汽车内部的空气质量是汽车各大厂家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现有的空气净化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车内安装空气净化器,然而现有的空气净化器不能有效地净化车内空气,空气净化时间长且效果不佳;另一类是通过安装室内传感器和室外传感器,采集室内和室外的PM2.5以及一氧化碳,如果室外的空气优于室内的空气,则打开天窗或者门窗进行换气,来达到空气净化的目的,然而这类净化技术忽略了车辆行驶安全的因素,尤其是高速行驶时,车窗打开可能导致有异物进入驾驶室内,对驾驶员以及乘客造成危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空气净化方法,以安全有效地净化车内空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空气净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的行驶速度、车内空气质量参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车外空气质量参数;
根据所述行驶速度、所述车内空气质量参数、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所述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确定车窗的开度,并根据所述开度控制所述车窗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行驶速度、所述车内空气质量参数、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所述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确定车窗的开度,并根据所述开度控制所述车窗打开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行驶速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根据所述车内空气质量参数、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所述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确定天窗的第一开度,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度控制所述天窗打开;
当所述行驶速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根据所述车内空气质量参数、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所述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确定所述天窗以及右前车窗的第二开度,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度控制所述天窗以及所述右前车窗打开。
进一步的,当所述行驶速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根据所述车内空气质量参数、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所述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确定天窗的第一开度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天窗的第一开度为100%;
当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小于第三预设阈值时,若所述车内空气质量参数与所述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的比值大于第四预设阈值,确定所述天窗的开度为10%。
进一步的,当所述车辆的行驶速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时,所述根据所述车内空气质量参数、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以及所述车外空气质量参数,确定所述天窗以及右前车窗的第二开度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车内一氧化碳浓度大于第五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天窗以及所述右前车窗的第二开度为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81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