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豆的嫁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74483.9 | 申请日: | 2018-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13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李欣欣;廖红;付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30 | 分类号: | A01G2/3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大豆 嫁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大豆的嫁接方法,属于植物嫁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利用萌发4、7和10天的幼苗,配合合理的缓苗处理均能提高大豆嫁接成苗率。其中,生长4天的幼苗结合3天的避光缓苗处理,成活率高达83%。由于砧木未保留子叶,此生长期的嫁接有利于开展大豆根、冠关系的研究。利用萌发7天和10天的幼苗进行嫁接并分别避光缓苗处理3天和1天,嫁接苗均能100%成活,均是较优的大豆嫁接体系。本发明所涉及的大豆高效嫁接体系,不仅丰富和优化了大豆嫁接技术,并且对在包括大豆在内的豆科作物在解析根、冠之间的营养交换、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等对改善作物抗逆性及高产优质的品种改良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大豆的嫁接方法,属于植物嫁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地上部与根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嫁接技术的建立为根、冠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简单、可靠且操作性强的方法。因此,建立高效嫁接体系,可为大豆农艺性状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的研究及高产高效的品种改良提供方法及技术支撑。
嫁接在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十分重要的农业技艺。嫁接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还推动了植物根冠以及不同器官之间调控机理的研究。首先,在生产应用方面,利用嫁接技术促进了果树如蜜柑、苹果等及园艺作物黄瓜、茄子、西瓜和番茄等的生长、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及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增强植株活力、提高抗病及抗逆性,最终能够增加作物产量,改良果实品质。其次,在分子机理方面,利用嫁接技术发现一些蛋白、MicroRNA可以在地上部与根系及不同器官之间移动,进而参与调控植物根系生长、养分吸收、C/N平衡、器官发育、植物开花以及非生物胁迫的适应性等,并在解析分子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由此可见,嫁接技术在植物应用及基础研究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嫁接技术在研究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途径及结瘤固氮的自我调控机制方面已有应用。所采用的嫁接材料中,砧木或接穗均生长至1-2片三出复叶 (15-30天),由于苗龄较大,对嫁接苗成活率及根冠之间C/N平衡、物质转移和信号转导等研究的精准性影响较大。因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苗期适用于大豆嫁接的方法,以期为大豆生产应用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大豆的高效嫁接体系。本发明利用不同生长时期的大豆幼苗进行嫁接并结合不同缓苗处理,建立了一种大豆高成苗率的嫁接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可为大豆生产应用及根冠关系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大豆的嫁接方法,本发明分别选取萌发4、7和10天的大豆进行嫁接。试验采用劈接法。其中,萌发后4天砧木未保留子叶,在下胚轴处进行嫁接;而播种后7或10天时,砧木保留子叶,且在子叶处进行嫁接。如图1所示,将大豆砧木茎的上端纵向切成楔形劈口后,将具楔形末端的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并缠绕PARAFILM封口膜进行固定,使其愈合成苗。
为提高嫁接苗成活率,本发明必须结合相应的避光缓苗处理。即,4、7和10天的幼苗进行嫁接分别避光处理3、3和1天,并且利用透气的透明袋罩住嫁接苗保湿,每天早晚向透明袋内喷水各一次,生长一周后,停止喷水并去掉保湿袋。其成活率分别能达到83%、100%和100%。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44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拟南芥的嫁接方法及其在恢复拟南芥突变体育性中的应用
- 下一篇:一种高效芽接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