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驱动系耐久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64635.7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0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发明(设计)人: | 杨金民;李长硕;张新亮;刘晓宇;刘新慧;李晓龙;吴鹏;李日成;张强;张凯;滕月;武庆震;陈明阳;马道明;韩肖;陈勇良;陈昕;赵长春;梁浩;邱洪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13/02;G01R31/3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张伟 |
地址: | 15006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总成 混合动力总成 耐久试验 架构 驱动系 发动机 低压电控系统 验证 变速器换档 变速器 电机连接 高压供电 冷却设备 排气系统 驱动模式 循环试验 油冷系统 测功机 冷却液 润滑油 试验台 半轴 加注 水冷 线束 构架 零部件 电缆 检测 考核 应用 | ||
一种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驱动系耐久试验方法,属于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可靠性的检测方法。本发明针对现有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验证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各零部件考核的可靠性、能够验证动力总成各驱动模式之间切换耐久度的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驱动系耐久试验方法。本发明中,将被测动力总成安装在动力总成实验台上,将变速器通过半轴与测功机连接,安装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发动机与电机连接,安装变速器换档装置,将动力总成的水冷、油冷系统与动力总成试验台的冷却设备连接,为动力总成加注冷却液和润滑油;安装动力总成高压供电电缆和低压电控系统线束;按照各种工况开始P2构架混合动力总成耐久进行循环试验。本发明主要应用于动力总成耐久试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可靠性的检测方法,具体为一种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驱动系耐久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使用的耐久性是指动力总成在达到极限磨损或不堪使用之前的工作期限。简单的说,就是动力总成的使用寿命,取决于零件的耐磨性和抵抗疲劳的能力。驱动系耐久试验是通过进行相对恶劣的试验工况进行循环耐久试验,相当于整车车累计行驶20万公里来对动力总成系统进行耐久考核;目前动力总的驱动系耐久以传动动力总成为主。
因此,就需要一种能够验证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各零部件考核的可靠性、能够验证动力总成各驱动模式之间切换耐久度的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驱动系耐久试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耐久试验不能验证动力总成各零件的可靠性、不能验证动力总成各驱动模式之间切换耐久度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验证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各零部件考核的可靠性、能够验证动力总成各驱动模式之间切换耐久度的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驱动系耐久试验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驱动系耐久试验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P2架构混合动力总成驱动系耐久试验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被测动力总成安装在动力总成实验台上,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电机和变速器,所述的动力总成实验台还包括电池模拟器和电机控制器;
步骤二、将变速器的输出端通过半轴与测功机连接,安装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发动机与电机连接,安装变速器换档装置并与动力总成试验台的换档执行机构连接,电机控制器与电机连接,电池模拟器与电机控制器连接;
步骤三、将动力总成的水冷、油冷系统与动力总成试验台的冷却设备连接,为动力总成加注冷却液和润滑油;
步骤四、安装动力总成高压供电电缆和低压电控系统线束;
步骤五、按照各工况开始P2构架混合动力总成耐久,进行有限次循环试验;
步骤六、试验工况运行结束后,将动力总成从试验台上拆下,进行分解检查。
进一步地:在步骤五中,所述的各工况为工况1-工况9,工况1-工况9分别为:
所述的工况1是整车控制器HCU在AUTO模式下控制动力总成,台架在道路负载模式下进行试验,控制加速踏板开度连续升档到预定车速后,松加速踏板、测功机根据阻力系数降速,到达要求转速后测功机制动减速降档;
所述的工况2是整车控制器HCU在AUTO模式下控制动力总成,台架在道路负载模式下进行试验,控制加速踏板开度连续升档到预定车速后,松加速踏板、测功机根据阻力参数降速,同时进行手动模式降档;
所述的工况3是整车控制器HCU在AUTO模式下控制动力总成,台架在道路负载模式下进行试验,控制加速踏板开度,将车速及档位提高需求值,加速踏板开度为100%进行急加速降档,松加速踏板滑行降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46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