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工作环境安全性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51215.5 | 申请日: | 201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305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邓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州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8 | 分类号: | G01N27/28;G01N2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孙倩倩 |
地址: | 225400 江苏省苏州市泰兴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工作 环境 安全性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工作环境安全性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氢,其中检测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极和电解质,该电解质被配置为电连接一个或多个电极,其初始浓度约为6摩尔/升磷酸,并且在检测装置的操作期间保持检测装置的准确度以检测环境中的氢,其中环境的相对湿度约为10%或更少,而不使用氮源重新校准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检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工作环境 安全性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当工作环境中氢浓度过高,会引发起火燃烧、甚至爆炸 等不良后果,因而检测工作环境中的氢浓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电化 学检测装置通常包括与电解质接触的电极,用于检测气体浓度。电极 通过耦合到连接器引脚的接触(或引线)电线电耦合到外部电路。当气体接触电解液和电极时,会发生反应,在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和/ 或使电流在电极之间流动。所得到的信号可以与环境中的气体浓度相 关。
在监测各种气体的存在时,还可以存在其他气体,这些 气体也可以在检测装置内反应。例如,工作电极可以包括能够催化目 标气体和干扰气体的反应的催化剂。结果,干扰气体的存在可能在检 测装置中产生交叉敏感度,从而导致假想的印象,在环境气体中存在比实际存在的目标气体更大的水平。由于各种目标气体的存在所带来 的危险,触发警报的阈值电平可以相对较低,并且由于干扰的存在而 导致的交叉灵敏度可能足够高,从而对目标气体检测装置产生假警报。 在干扰气体不危险的情况下,这可能是特别真实的(这意味着即使暴 露在低水平(甚至零水平)的实际有害气体),检测装置也可能触发 警报。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操作检测装置的方法可以包括操作检 测装置来检测环境中的氢,其中检测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极和被配 置为电连接一个或多个的电解质。初始浓度约为6摩尔/升磷酸的电 极;并且在检测装置的操作期间保持检测装置的准确度以检测环境中 的氢,其中环境的相对湿度约为10%或更少,而不使用氮源重新校准 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可为电化学传感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可以包括壳体;位于外壳内的一 个或多个电极;以及沉积在外壳内的电解质,其被配置为电连接一个 或多个电极,其中电解质包括初始浓度。大约6摩尔/升磷酸,其中 检测装置被配置为在相对湿度约为10%或更低的环境中检测氢,而不 使用氮源重新校准检测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改进现有检测装置的方法可以包括提 供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外壳和一个或多个电极,并且在外 壳内沉积电解质,其中电解质被配置为电连接。一个或多个电极,其 中电解质包括约6摩尔/升磷酸的初始浓度。
图纸简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用于改善检测装置的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特别是在低湿度环境中。使用一个或多个检测装置的典型气体检测器 可能需要校准以获得准确的检测装置读数。作为一个例子,如果观测 到的氢的读数不是0%,则需要校准氢检测装置。可以手动或使用自 动测试和校准系统进行校准。通常,校准涉及用纯氮气(N2)校准(即, 零氢读数)和用79.1%的氮校准。N2校准通常要求气体检测器连接到 氮气源,例如一瓶气体。
这些校准步骤,特别是N2,对于用户在用户使用气体检测 器之后进行的执行可能是困难和昂贵的。为了防止在用户使用气体检 测器之后需要校准,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提供具有与温度和/或湿度 变化无关的稳定信号的气体检测器。当环境湿度变化时,特别是在低 湿度时,典型的氢检测装置可能经历基线漂移,要求气体检测器(和 氢检测装置)被重新校准。低湿度环境可以包括大约10%的相对湿度 (Rh)或更少。
在操作上,在检测装置的工作电极(或传感电极)中,氢按 以下方程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州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泰州纳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512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