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727344.0 | 申请日: | 2018-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1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 发明(设计)人: | 雷波;王宏磊;杨益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记录装置 水下数据 防水密封壳 隐蔽 沉浮控制装置 传感器模块组 电源模块 海洋环境 海洋信息 驱动电路 自动采集 电磁波 控制板 隐蔽性 水中 感知 噪声 天线 观测 采集 传输 海域 水面 海洋 外部 通信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包括防水密封壳、安装于防水密封壳内的中央处理单元、驱动电路控制板、电源模块以及安装于防水密封壳外部的传感器模块组、天线。其特点是: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可以利用电磁波在水中与水面的特定装置进行通信,提高了该装置的隐蔽性;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沉浮控制装置,使得该装置可以采集不同深度上的海洋环境和噪声等信息。利用该装置可以实现观测海域海洋信息的自动采集和隐蔽传输,实现海洋态势的隐蔽感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范敌方潜艇在我国海域活动,经常需要利用反潜机投放大量的声纳浮标进行反潜作业。但是这些声纳浮标通信机或者天线位于水面浮体上,连接水下探测设备工作,这种设计模式使得声纳浮标的隐蔽性较差,易被打捞或被水面航船撞击破坏,且在海面易受到海流、风浪的影响。由于现有浮标的设计缺陷,为了提高浮标系统的安全性、降低海洋环境的影响,必须设计新型的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旨在实现海洋信息采集自主记录的同时,提高观测装置的隐蔽性来降低被破坏的可能性。
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密封壳1、安装于防水密封壳内的中央处理单元9、驱动电路控制板8、步进电机6、电源模块11以及安装于防水密封壳外部下端的传感器模块组10、头部的天线7和油囊2;防水密封壳内的下端依次放置电源模块11、中央处理单元9、驱动电路控制板8和步进电机6;通过步进电机6通过联轴5和丝杠驱动活塞,活塞的运动改变油囊2的油量,油量改变油囊2的体积使得装置浮力的改变;所述天线7为多根天线,均匀分布在防水密封壳1头部的四周,与防水密封壳1之间设有扭转弹簧12,未入水之前扭转弹簧12受力多根天线处于收缩的状态,入水后扭转弹簧12释放使得多根天线展开。
未入水之前,装置整体装入外壳13,扭转弹簧12处于压缩状态;外壳13的顶端设有浮球14,入水后外壳13受到浮球14的作用与装置分离,天线7受到所述扭转弹簧12的作用弹开,并且借助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下沉的状态展开到伸展状。
所述传感器模块组为温度传感器、盐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被动声纳,用于对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的周边海域的环境信息和噪声信息进行监测。
所述传感器模块组将采集的信号通过天线进行发送。
所述天线可以与水面上的特定装置进行通信,进行通信时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应当处于水面下,通信时采用电磁波作为载体。
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中设有水浸传感器,可用于检测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是否入水。当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入水前,所述天线处于收缩状态;当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入水后,所述驱动电路控制板产生控制信号,所述天线从所述收缩状态展开为伸展状态。
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设有深度传感器和沉浮控制装置。当所述深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未达到设定的深度时,所述驱动电路控制板产生控制信号,所述沉浮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达到设定深度。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包括防水密封壳、安装于防水密封壳内的中央处理单元、驱动电路控制板、电源模块以及安装于防水密封壳外部的传感器模块组、天线。其特点是: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可以利用电磁波在水中与水面的特定装置进行通信,提高了该装置的隐蔽性;所述水下数据自主记录装置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沉浮控制装置,使得该装置可以采集不同深度上的海洋环境和噪声等信息。利用该装置可以实现观测海域海洋信息的自动采集和隐蔽传输,实现海洋态势的隐蔽感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273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桥梁安全情况分析仪
- 下一篇:双能源供电节能型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