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系统以及搭载有电池系统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26976.5 | 申请日: | 2018-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37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野濑雅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62;H01M10/058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程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系统 以及 搭载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电池系统以及搭载有电池系统的车辆。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锂金属的全固体电池中,检测离子路径切断。电池系统(5)具备:全固体电池(10);电压检测装置(65),检测全固体电池的电压;电流检测装置(66),检测从全固体电池流出的电流;以及控制装置(50),控制全固体电池。负极活性物质层由锂金属构成。控制装置根据在预定的计算期间累计检测到的电流而得到的累计值,将充电率的变化量计算为第1推测值,根据在计算期间检测出的电压,将充电率的变化量计算为第2推测值,在第1推测值和第2推测值的差为预先决定的基准值以上时,判定为在全固体电池中产生异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系统以及搭载有电池系统的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至少一个依次具备正极集电体层、正极活性物质层、电解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及负极集电体层的电池元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专利文献1~4)。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而被用于各种用途。
另外,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已知使用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固体电解质的全固体电池(专利文献1~3)。在全固体电池中,代替以往用作电解质的可燃性的有机溶剂而使用固体电解质,从而能够提高安全性,而且能够提高能量密度。
进而,提出了在全固体电池中,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锂金属(专利文献2、3)。通过这样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锂金属,能够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并且能够实现电池整体的轻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00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3586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1245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662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所述,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锂金属的全固体电池中,有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固体电解质层的接触面附近,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部分性地产生缺损的情况。
即,在上述全固体电池中,在反复充电和放电时,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反复进行锂金属的析出和溶解。在与全固体电池连接的致动器的输出低而因此放电缓慢进行时,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固体电解质层的接触面整个面,锂金属的溶解大致均匀地进行。但是,在与全固体电池连接的致动器的输出高而因此放电急剧进行时,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固体电解质层的接触面,锂金属的溶解有时局部地大幅进行。其结果,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固体电解质层的接触面附近,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产生部分性的缺损。
这样,在接触面附近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产生部分性的缺损时,在产生缺损的区域,无法进行经由固体电解质层的锂离子的传导(将这样的状态称为“离子路径切断”)。如果这样的离子路径切断被积蓄,则导致全固体电池的输出降低。因此,需要检测离子路径切断。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锂金属的全固体电池中,检测离子路径切断。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要旨如以下所述。
(1)一种电池系统,具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269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