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23727.0 | 申请日: | 2018-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8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30 |
发明(设计)人: | 刘京华;陈心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3563 | 分类号: | G01N21/3563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傅磊 |
地址: | 233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生红球藻 虾青素 红外光谱 藻细胞 红外显微光谱 类胡萝卜素 合成过程 合成路径 显微成像 抑制剂 胡萝卜素 显微红外光谱 比较和分析 成像技术 番茄红素 养殖生产 原位观测 重要意义 标准品 高空间 规模化 成像 对虾 研究 分辨 接种 采集 合成 细胞 检测 积累 分析 | ||
1.一种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雨生红球藻的接种和培养;
S2、抑制剂对雨生红球藻株处理;
S3、虾青素、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标准品的红外光谱采集;
S4、藻细胞红外显微光谱的检测;
S5、显微红外光谱成像的比较和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雨生红球藻的接种和培养采用如下工艺:将雨生红球藻接种于无菌的BBM培养基中培养制得雨生红球藻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雨生红球藻在无菌BBM培养基中的接种重量比为10-20%;优选地,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3000lx,温度23-26℃,光暗周期12h/12h,手摇频率2-3次/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抑制剂对雨生红球藻株处理采用如下工艺:将抑制剂加入雨生红球藻株培养基中,在5500-6500lx的强光照条件进行2天、5天及10天的培养,诱导虾青素的积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抑制剂为尼古丁和/或二苯胺;优选地,尼古丁在雨生红球藻株培养基中的浓度为60-90μM,二苯胺在雨生红球藻株培养基中的浓度为0.1-0.3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虾青素、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标准品的红外光谱采集采用如下工艺:将虾青素、β-胡萝卜素及番茄红素样品分别经红外光谱仪检测测得红外图谱;将红外谱图进行数据获取和处理分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红外光谱仪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检测条件为:扫描次数64次,测量范围4000-400cm-1,分辨率4cm-1;优选地,红外谱图采用Bruker Opus6.5软件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分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藻细胞红外显微光谱的检测采用如下工艺:将雨生红球藻株经离心洗涤去除培养基,在温度40-50℃下干燥20-28h制得藻样,将藻样经红外显微光谱仪和显微镜检测测得红外显谱和显微镜图谱;将红外显谱和显微镜图谱进行数据获取和处理分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4红外显微光谱仪为Bruker 66v/s Fourier,扫描次数256次,测量范围4000-900cm-1,分辨率4cm-1,显微镜为Bruker Hyperion 3000;优选地,红外显谱和显微镜图谱采用Bruker Opus6.5软件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分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红外光谱显微成像技术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过程研究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显微红外光谱成像的比较和分析如下:~3040-3000cm-1归属于类胡萝卜素中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的CH=CH的光谱振动,~2980-2880cm-1归属于脂类和类胡萝卜素中的CH非对称振动,~1780-1700cm-1为脂类的C=O的振动,~1700-1580cm-1归属于蛋白质的Amide I和虾青素的C=O的振动,~1050-950cm-1归属于来自于细胞壁中的多糖的C-O-C振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技学院,未经安徽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2372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