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发生温度的吸收式制冷方法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722509.5 | 申请日: | 2018-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9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 发明(设计)人: | 殷勇高;王沐;金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B15/06 | 分类号: | F25B15/06;F25B4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肖明芳 |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发生 温度 吸收 制冷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发生温度的吸收式制冷方法和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分离装置、溶液热交换器,发生器的水蒸气出口与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的水蒸气进口依次连接,吸收器的进液口与分离装置的内相出液口连接,吸收器的出液口与分离装置的外相进液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一进液口与发生器的出液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一出液口与分离装置的内相进液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二进液口与分离装置的外相出液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二出液口与发生器的进液口连接。本发明降低了发生温度,能够适应更低温度的驱动热源,并且只需要很简单的装备就能达到同样的降温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收式制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发生温度的吸收式制冷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今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如柴油机废热、烟气余热、太阳热能等低温热源无法被高效利用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吸收式制冷系统是一种以低品位热能为驱动能源的制冷技术。目前,在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了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但是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存在热力系数低、冷却水耗量多、设备成本高等缺点,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吸收式制冷方法及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
专利文献CN103398488A公开了一种采用复合工质的双效吸收式制冷机,由吸收器、发生器、蒸发器、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节流阀、氨吸收器、氨发生器、氨冷凝器、氨蒸发器、氨溶液泵、氨溶液热交换器、氨节流阀所组成,将发生器出口的冷剂蒸汽做为氨发生器的驱动热介质,可高效的同时满足用户对0℃以上和0℃以下的冷需求,具有一台溴冷机和一台氨制冷机的复合功效,当驱动热源的温度明显高于单效溴冷机对驱动热源的要求但又未达到双效溴冷机对驱动热源的要求时,采用该专利提供的工艺,其制冷效果超过单效溴冷机的制冷效果,接近双效溴冷机的制冷效果。
专利文献CN102645050A公开了一种工质浓度可调的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涉及中低温余热或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溶液泵、溶液换热器、发生器、精馏塔、冷凝器、过冷器、氨节流阀、蒸发器、吸收器、溶液节流阀、液氨储罐、分流器和流量阀,通过监测吸收器压力、冷却介质温度,来控制分流器和流量阀的开关,以改变机组内基础溶液浓度,使其能够随着冷却介质温度变化而变化,达到了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该专利提供的系统及方法可以使机组全年处于最优工况下运行,年节能率可达7.8%。
但上述专利均不能降低发生温度。
专利文献CN102449101A公开了一种实施吸收式循环的温度调节装置,公开了包含溴化锂、水和至少一种离子化合物的组合物,这些组合物可用作吸收循环体系中的工作流体,减少了此类吸收循环体系中的结晶。此专利公开的组合物结晶温度降低,导致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增大,反而需要更高温度的驱动热源来达到相同的发生压力;或者导致同浓度下温度降低,吸收器出口溶液温度下降,制冷量降低。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发生温度的吸收式制冷装置,该装置能够适应更低温度的驱动热源,降低了发生温度,从而能够实现低温热源的资源化利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利用所述装置制冷的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降低发生温度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分离装置、溶液热交换器,发生器的水蒸气出口与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的水蒸气进口依次连接,吸收器的进液口与分离装置的内相出液口连接,吸收器的出液口与分离装置的外相进液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一进液口与发生器的出液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一出液口与分离装置的内相进液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二进液口与分离装置的外相出液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的第二出液口与发生器的进液口连接。
制冷循环工质为亲水性离子液体、溴化锂、水的三元混合溶液。亲水性离子液体和溴化锂作为吸收剂,在工作状态下均为液态,水作制冷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225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