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粒重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19228.4 | 申请日: | 201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2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李爱宏;吴云雨;余玲;肖宁;李育红;潘存红;张小祥;刘广青;周长海;黄年生;蒋敏;季红娟;戴正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夏平 |
地址: | 225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亲本 稻瘟病抗性基因 回交 性状 种植 两系杂交稻 抗稻瘟病 恢复系 粒重 产量表现 农艺性状 选择目标 遮光处理 谷梅4号 扬稻6号 抽穗 纯合 株系 自交 培育 杂交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粒重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方法,包括以扬稻6号为亲本1,以谷梅4号为亲本2杂交得F1代种子;F1代遮光处理后与亲本1回交,获得BC1F1代种子;种植BC1F1代种子,选择能正常抽穗、含稻瘟病抗性基因并与亲本1性状相似个体与亲本1回交,得BC2F1代种子;种植BC2F1代,选择含稻瘟病抗性基因并与亲本1性状相似的个体与亲本1回交,得BC3F1代种子;种植BC3F1代,选择含稻瘟病抗性基因并与亲本1性状相似的个体自交获得BC3F2代种子;种植BC3F2代,选择千粒重30g以上的个体,种植BC3F3代选择目标稻瘟病抗性基因纯合、其他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与亲本1基本一致的株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粒重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恢复系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作用。我国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改良,历经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个重要的阶段。其中,以杂交水稻品种培育为核心的杂种优势利用迄今仍是水稻品种改良的重要技术手段,并在全球居领先地位。杂交水稻育种,有三系法、两系法之分,两系由于不受恢保关系制约、具有配组自由的特点而备受广大育种工作者所推崇。目前,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已占到我国杂交水稻品种种植面积的半壁江山,并仍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加强两系杂交稻亲本的改良和种质创制意义重大。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发的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世界粮食的安全生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稻瘟病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直接造成稻谷年损失达数亿公斤。实践证明,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水稻种涉及稻瘟病抗性的基因数目众多,迄今,至少有100个左右的稻瘟病抗性基因/位点被定位,并有27个稻瘟病抗性基因被克隆(国家水稻数据中心,http://www.ricedata.com)。而且,由于稻瘟病生理小种的遗传复杂性及易变性,含有单一抗性基因的品种种植3-5年后就会丧失抗性导致产量损失。因此,发掘和利用广谱持久抗性基因,是培育持久抗性品种的关键技术。
Pigm是我国科学家从地方品种谷梅4号种发掘的一个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应用于稻瘟病抗性改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但该基因往往同时带来小粒效应(Deng Y,ZhaiK,Xie Z,Yang D,Zhu X,Liu J,Wang X,Qin P,Yang Y,Zhang G,Li Q,Zhang J,Wu S,Milazzo J,Mao B,Wang E,Xie H,Tharreau D,He Z.Epigenetic regulation ofantagonistic receptors confers rice blast resistance with yieldbalance.Science,2017,355:1-4),限制了品种产量潜力的提升,同时降低了稻米的商品性。利用该目标基因,创制高粒重、抗稻瘟病的水稻育种材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粒重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方法,育成的定型品系聚合高粒重、抗稻瘟病2种性状,可有效用于强优势、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组合的培育。
一种高粒重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方法,包括:
(1)选择高粒重、强配合力两系杂交稻恢复系为亲本1,选择抗稻瘟病地方籼稻品种为亲本2,进行杂交,获得F1代种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92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小麦不育系的创制方法及应用
- 下一篇:一种航天培育种子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