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硒食用菌菌丝体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714181.2 | 申请日: | 2018-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68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邱桂根;简美国;邱耀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天和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8/40 | 分类号: | A01G18/40;A01G18/2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姜华 |
地址: | 330700 江西省宜***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菌丝体 培养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培养及应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硒食用菌菌丝体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该富硒食用菌菌丝体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培养;(2)有机硒食用菌菌液的培养;(3)富硒原料的制备;(4)富硒固体培养基的培养。本发明的培养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结合固体培养基培养,大大缩短了食用菌菌丝体的培养时间,其生产周期只有固体培养基的1/2‑1/3,生产成本低,并易于进行工业化生产,并且通过食用菌菌种的自身代谢,将无机硒转化为人体更能吸收的有机硒后再进行富硒食用菌菌丝的培养,得到的富硒食用菌菌丝体的硒含量高,更易被人体吸收,具有更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培养及应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硒食用菌菌丝体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硒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生命的火种”之美称,在人体中含量虽微,但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调控和维持人体最佳营养状态起很大作用。硒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功能。人体对硒的吸收主要从食物中获取,而食物中的硒含量决定了补硒的效果,自然界中,有些生物具有富硒功能,可以提高食物的硒含量。
食药用菌菌丝体含有子实体相同的营养物质和药用成分,特别是多糖含量比子实体更丰富。所以食药用菌菌丝粉,特别是富硒有机食药用菌菌丝粉是大健康产业的瑰宝,是保健品,功能食品的重要原料,值得大力开发。食用菌就是富硒菌类之一(参见《湖北农业科学》2005年第4期发表的何冬兰的论文“亚硒酸钠等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1999年第3期《食用菌学报》发表的尚德静的论文“四种食用菌富硒能力的比较”)。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富硒食用菌菌丝体的培养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和固体培养基培养,培养周期短,成本低,硒含量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富硒食用菌菌丝体的应用,生产简单,成本低,得到的富硒食用菌菌丝粉营养丰富。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富硒食用菌菌丝体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培养:将食用菌母种依次经过PDA培养基培养、摇瓶培养和发酵罐充气培养得到食用菌液体菌种;
(2)有机硒食用菌菌液的培养:制备无机硒培养基,并将所述步骤(1)中得到的部分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至无机硒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得到有机硒食用菌菌液;
(3)富硒原料的制备:将大豆、玉米和小麦的混合物使用所述步骤(2)中得到的有机硒食用菌菌液浸泡一定时间,然后晾干,得到富硒原料;
(4)富硒固体培养基的培养:将步骤(3)中制备的富硒原料中的大豆、玉米和小麦按一定比例混合灭菌、冷却后制备成富硒固体培养基,然后接种所述步骤(1)中的剩余食用菌液体菌种并进行培养,得到富硒食用菌菌丝体。
本发明的培养方法,先将食用菌母种依次经过PDA培养基培养、摇瓶培养和发酵罐充气培养得到食用菌液体菌种,然后将得到的部分食用菌液体菌种在无机硒培养基中培养至长出菌丝体,食用菌液体菌种在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和代谢,将培养基中的无机硒转变为有机硒,最终得到有机硒食用菌菌液,此时有机硒食用菌菌液中包含,富含有机硒元素的食用菌菌丝体等固体和培养液,培养液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硒元素,包括大部分的有机硒元素和少量的无机硒元素,再使用得到的有机硒食用菌菌液浸泡大豆、小麦和玉米,使大豆、小麦和玉米充分吸收有机硒食用菌菌液中的有机硒元素,并将浸泡后的大豆、小麦和玉米作为原料制备富硒固体培养基,此时富硒固体培养基中富含丰富的有机硒元素,最后使用这种富硒固体培养基培养食用菌液体菌种至长出菌丝体,即得到富硒食用菌菌丝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天和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江西天和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141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