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烯酮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08729.2 | 申请日: | 2018-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9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秋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赫尔默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93/04 | 分类号: | C07D493/04 |
代理公司: | 11129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泳历 |
地址: | 100621 北京市顺义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合成 烯酮衍生物 原料合成 玉米 烯酮 合成 | ||
本发明“一种玉米烯酮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属于化合物合成技术,其化学式如式I,玉米烯酮为原料合成而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化合物合成工艺,具体涉及一种玉米烯酮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稀酮(zearalenone,ZEN)又称玉米赤霉稀酮,F2毒素,是由玉米赤霉菌产生的一种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学名为6-(10-羟基-6氧基-十一-碳烯基)β-雷锁酸内酯,主要存在于玉米和玉米制品中,小麦、高粱以及大米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
玉米稀酮及其衍生物(例如玉米赤霉稀醇、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酮等),具有很强的雌性激素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对哺乳动物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例如摄入被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污染的饲料可导致家禽,特别是猪牛羊等动物产生雌激素过多症、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式I是玉米稀酮衍生物的一种,是登记于ZINC化合物数据库的一个分子(ZINC79192430),其是否具有制药方面的价值目前未有文献报道,同样也没有见到相关文献或专利报道其合成工艺,为了研究该化合物,有必要发展合成该化合物的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领域的空白和需求,本发明研发了式I所示玉米烯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具体如下:
式I所示的化合物:
式I所示的化合物的衍生物,所述衍生物指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化物、互变异构体、异构体或氘代类似物。
式I所示玉米烯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合成路径如下:
步骤1:向干燥圆底烧瓶加入二氯甲烷,玉米烯酮和氯化铝;充入氩气,并进行冰浴;
步骤2:缓慢滴入乙酰氯,缓慢升温至25℃,反应12小时
步骤3:氮气保护下蒸干二氯甲烷,并加入冰水猝灭反应;
步骤4: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乙酸乙酯,并依次使用HCl和盐水洗涤,有机相使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去除溶剂,真空干燥,得化合物2;
步骤5:向另一圆底烧瓶加入化合物2、2-羟基喹啉-3-甲醛、氢氧化钾、乙醇,搅拌溶解后加热至50℃,反应1-5小时;之后反应冷却至室温;
步骤6:减压条件下浓缩将溶液,加入冰水,并使用稀盐酸中和至弱酸性;过滤沉淀,再使用水洗涤后,真空干燥得到化合物4;
步骤7:将化合物4加入到一个空的圆底烧瓶中,再加入乙醇和盐酸,加热至回流,反应5h,冷却至室温,减压蒸发除去溶剂,得到最终产物(I)。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为向500ml干燥圆底烧瓶加入二氯甲烷50ml,接着加入玉米烯酮25mmol和氯化铝50mmol;反应体系充入氩气,并进行冰浴。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为向反应体系中加入200ml乙酸乙酯,并分别使用1M HCl 50mL和盐水50mL洗涤两次,有机相使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去除溶剂,真空干燥,得化合物2;
优选地,所述步骤5为向100ml圆底烧瓶加入10mmol化合物2,12mmol 2-羟基喹啉-3-甲醛,15mmol氢氧化钾,再加入30mL乙醇,搅拌溶解后加热至50℃,反应3小时,之后反应冷却至室温;
优选地,所述步骤6为减压条件下浓缩将溶液至10ml,加入冰水,并使用稀盐酸中和至弱酸性;过滤沉淀,再使用水洗涤后,真空干燥得到化合物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赫尔默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赫尔默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87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