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703027.5 | 申请日: | 2018-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0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瑞;张凌浩;吴剑斌;陈英杰;钱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1/04 | 分类号: | B62D1/04;B62D1/06;B60R11/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晓东 |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驾驶 疲劳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包括,方向盘本体,包括外盘、内盘和连接杆,所述外盘与内盘通过连接杆连接;面部跟踪单元,设置于所述内盘的安装槽内;以及,握力检测单元,包括感触模块、采集提取模块、处理模块和信号收发模块,所述感触模块通过所述采集提取模块连接到所述处理模块,并通过处理模块与所述信号收发模块建立连接;其中,所述感触模块设置于所述外盘外表面。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通过设置的面部跟踪单元,可跟踪驾驶人员的转动,从而可避免个人行为、采集角度和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进而可准确预测驾驶员疲劳状态,满足使用需求,保证检测信息的准确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驾驶疲劳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
背景技术
交通安全涉及人、车、道路及环境等诸多因素,据统计,每年世界汽车碰撞事故中25-30%与疲劳驾驶有关。通过对驾驶疲劳检测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的降低和预防驾驶事故的发生。目前国内外针对驾驶疲劳的检测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主观检测和客观检测两种。主观检测方法主要通过驾驶员驾驶过程中自我反馈自身的疲劳状态,此方法作为研究手段实施方便,然而不能实时反映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客观检测方法则主要通过测量驾驶过程中车辆、驾驶员等相关客观参数来反映驾驶疲劳。客观检测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1)基于驾驶员表情特性的检测;2)基于车辆参数的检测;3)基于驾驶员生理信号特征的检测,其中,驾驶员表情特性的检测是通过对驾驶员个体特征的检测来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如瞳孔直径、眼睑活动、眼睛闭合状态、面部表情、头部移动等。非接触式测量对驾驶员驾驶不会造成影响且简单易行,但是疲劳判断标准容易受到个人行为、采集角度和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因此检测系统不能始终准确地预测驾驶员疲劳状态,故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其通过设置的面部跟踪单元,可跟踪驾驶人员的转动,从而可避免个人行为、采集角度和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进而可准确预测驾驶员疲劳状态,满足使用需求,保证检测信息的准确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包括,方向盘本体,包括外盘、内盘和连接杆,所述外盘与内盘通过连接杆连接;面部跟踪单元,设置于所述内盘的安装槽内;以及,握力检测单元,包括感触模块、采集提取模块、处理模块和信号收发模块,所述感触模块通过所述采集提取模块连接到所述处理模块,并通过处理模块与所述信号收发模块建立连接;其中,所述感触模块设置于所述外盘外表面。
作为本发明所述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内盘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防护罩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面部跟踪单元包括驱动件和摄像头,所述摄像头嵌入安装于所述驱动件的安装座内。
作为本发明所述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上下转动电机、左右转动电机和纵向调节器,所述上下转动电机设置于所述左右转动电机的转台上,所述左右转动电机固定于所述纵向调节器的升降台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上下转动电机嵌入设置于所述安装座的U型槽内,且所述上下转动电机的转轴与U型槽壁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纵向调节器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升降台的齿条板通过传动齿轮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检测驾驶疲劳度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纵向调节器还包括底座,所述升降台的凸起设置于所述底座的滑动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030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