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叶温监测的龙井茶机制过程关键控制点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85613.1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0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唐德松;毛斌瑀;梁慧玲;盛林锋;朱钰薇;高珑瀚;陈胜芝;陈娇娇;葛贻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72 | 代理人: | 赵梅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监测 龙井茶 机制 过程 关键 控制 识别 方法 | ||
1.基于叶温监测的龙井茶机制过程关键控制点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探头安装在能直接接触茶叶叶面但不接触热源的地方,热源包括锅壁;
S2,在监测叶温变化的同时,检测茶叶含水量;
S3,记录不同加压操作下叶温随炒制时间变化,分析叶温变化与压力,叶温变化与炒制时间之间的关系:叶温的变化速率随炒板压力增加而增大,失水率也随压力增加而加快,随着压力幅度变化增大,叶温所对应的不同阶段的时间长短发生相应变化,炒制时间也相应缩短,但无论是否加压,叶温变化速率随炒制时间变化均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快速升温期、平伏期、快速升温期;
S4,记录不同加压操作下茶叶含水量随炒制时间变化,分析茶叶含水量变化与炒制时间的关系:无论是否加压,茶叶含水量的变化速率随炒制时间变化均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平台期、快速失水期、缓慢失水期;茶叶含水量变化速率和叶温变化速率相反;
S5,建立基于叶温的茶叶加压、炒制时间、茶叶出锅时间点这些关键控制点的识别方法:
茶叶含水量随叶温的升高而下降,变化曲线呈反向S型,第一阶段,叶温上升快,含水量下降缓慢;第二阶段,叶温上升慢,含水量急剧下降;第三阶段,叶温上升快,含水量降速随温度的上升而变缓;第一阶段,茶叶柔软而具有较强的黏性,折而不断;第二阶段,表面水分减少而内部仍有水分,茶叶的弹塑性好,应在此时施加外力进行整形;第三阶段,茶叶逐渐变得硬脆,易断碎,应避免直接在茶叶上施压;叶温变化速率拐点即为茶叶加压塑形的关键控制点,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拐点位置,可以开始加压,第二阶段内,可以数次加压,而第二到第三阶段的拐点位置,需要减压以减少茶叶断碎;
建立叶温与茶叶含水量的数学关系模型,叶温与茶叶含水量的变化规律符合3次二项式方程,根据建立的3次二项式方程进行含水量预测,可计算出当茶叶含水量达国家质量标准即≤7%时的叶温,此叶温对应时间即为合适的茶叶出锅时间;
从而实现通过叶温变化的监测对龙井茶机制过程中加压、炒制时间、茶叶出锅时间点这些关键控制点进行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叶温监测的龙井茶机制过程关键控制点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探头安装在名茶炒制机茶叶出口处靠锅壁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叶温监测的龙井茶机制过程关键控制点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探头安装在名茶炒制机炒板表面不与锅壁刮擦但能直接接触茶叶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561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