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多肽微球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66824.0 | 申请日: | 2018-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45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曹青日;陈利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3/02 | 分类号: | B01J13/02;B01J13/04;A61K38/09;A61K38/22;A61K38/08;A61K9/16;A61K47/34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杨慧林 |
地址: | 21513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肽微球 制备 超声雾化 物料入口 罐体 多肽蛋白类药物 生物医药技术 聚合物溶液 超声喷雾 多肽药物 罐体顶部 雾化液滴 物料出口 物料流速 物料损失 液体物料 超声器 固化层 剪切力 喷出液 液氮层 飞溅 超声 降解 粒径 喷出 器壁 雾化 黏附 固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多肽微球的装置及方法,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装置包括罐体,罐体顶部设置有物料入口和超声雾化组件,罐体底部设置有固化层和物料出口;所述物料入口与超声雾化组件相连接。制备方法方法包括将多肽药物溶于或分散于聚合物溶液得到液体物料,通过超声器雾化后喷出,喷出液滴在液氮层固化,最终得到干燥的多肽微球。本发明的装置能够有效防止多肽蛋白类药物因剪切力而降解,防止物料飞溅,黏附于器壁而形成物料损失,本发明采用的超声喷雾可以通过控制物料流速和超声强度来控制所得雾化液滴粒径的大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多肽微球的装置及方法,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球是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其粒径范围在1~250μm之间。将多肽药物制成微球可以掩味,提高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性。另外,微球的靶向性可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控制释放速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疗效,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微球作为药物的新型载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近年来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常见的微球制备方法有乳化-溶剂蒸发法、热熔挤出法、相分离法和喷雾干燥法。但微球制备的常见问题有:微球粒径过小或过大,微球形态不佳,包封率低以及微球释放中出现的突释现象。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往往工艺复杂,需要控制的变量较多,工艺放大比较困难,药物载药量与包封率相对比较低,而原料药因长时间搅拌等因素流失,损失较大(尤其是多肽蛋白质类),更重要的是,以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微球,其突释问题严重。热熔挤出法制备多肽微球,由于需要控制温度等条件,多肽药物容易失活。相分离法制备的微球包封率相对提高,但是后续存在残留溶剂去除困难的问题。传统喷雾干燥装置的高压气体会形成剪切力,导致多肽蛋白类药物的降解;喷雾所得的雾状颗粒,所得颗粒粒径细,高压气体使得雾料飞溅,干燥后黏附于器壁,造成物料的损失,从而收率降低,这对价格昂贵的多肽药物来说非常不利;干燥时温度较高,热敏性物料,如酶制剂活菌等生物制品、含糖量高的中药天然产物提取物、不耐热的高分子材料及遇热气化的材料等容易发生降解,这些使得传统的喷雾干燥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控制喷雾所得微球粒径、如何减少物料损失,同时避免热敏性物料降解,成为了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超声喷雾使用超声将物料打碎,可通过控制物料流速、超声强度来控制雾状颗粒大小,超声喷雾避免使用高压气体,雾化喷嘴喷出的雾状颗粒不会飞溅,避免物料黏附于器壁形成的损失。目前,超声喷雾工艺多应用于钛酸钡生产镀膜前清洗等化工业生产方面,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备多肽微球的装置及方法,可克服传统微球制备的技术缺陷,符合现阶段企业规模化生产需求。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多肽微球的装置,包括罐体(1),罐体顶部设置有物料入口(3)和超声雾化组件(2),物料通过物料入口传输至超声雾化组件,罐体底部设置有固化层(5)和物料出口(6);所述超声雾化组件包括超声器(201)和雾化喷嘴(202)。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超声雾化组件用于将液体物料超声雾化,然后喷出。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化层用于将喷出的液滴低温固化形成微球。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化层为液氮层(501)和固化剂层(502)。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化剂为甲醇、乙醇、石油醚、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乙醚或环状液态烷烃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与物料入口相连接的液体物料输送组件;所述液体物料输送组件包括液体容器(7)和输送管道(8);所述液体容器通过输送管道与物料入口相连接;所述输送管道上安装输液泵(9)和流量阀(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668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