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59142.7 | 申请日: | 2018-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7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郑铁江;曹圣平;孙百亚;赵跃;马俊华;肖春生;唐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百川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67/08 | 分类号: | C07C67/08;C07C69/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杨宝根 |
地址: | 226500 江苏省南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待反应物料 废水 反应物料 阻聚剂 溶剂 分层 排出 下层 制备 丙烯酸 三羟甲基丙烷 酯化反应釜 回流反应 碱液洗涤 抗氧化剂 酸值控制 脱除溶剂 聚合物 抽真空 回流液 水洗涤 洗出液 蒸发器 碱洗 催化剂 保温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将第一部分溶剂投入酯化反应釜,然后加入三羟甲基丙烷和丙烯酸,再加入抗氧化剂、催化剂和第一部分阻聚剂,升温至60‑90℃进行回流反应,并保温4‑10h,至回流液中无水分带出或反应液的酸值控制在20‑40mgKOH/g,开始降温至室温;将第二部分溶剂投入,并加入碱液洗涤,控制反应物料的pH在7‑9,静置,待反应物料分层后,将下层的废水排出;再向碱洗后的物料中加入水洗涤至洗出液的pH=7‑8,并加入第二部分阻聚剂,静置待反应物料分层后,将下层的废水排出;将除去废水的反应物料转移至蒸发器中,抽真空,脱除溶剂及水分,得到产品。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能够减少产品中聚合物的产生,使产品色号低、酸值低、酯含量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学品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低色号、低酸值和高酯含量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在橡胶、合成树脂、塑料、涂料、胶黏剂和印刷油墨行业中有较广泛的应用。由于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在紫外线、放射线电子束及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交联,可用作PVC聚烯烃乙丙橡胶等合成树脂及橡胶的交联剂,并能赋予合成材料一些新的功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作为新型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市场。
现有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生产方法,大都采用酸醇直接酯化的方法,以丙烯酸过量、甲苯或苯为带水溶剂,硫酸为催化剂,但采用上述方法制得的成品质量存在以下不足:1、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浑浊;2、色度较高;3、酸值较高;4、酯含量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能够减少产品中聚合物的产生,使产品色号低、酸值低、酯含量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一部分溶剂正己烷、环己烷、1,1-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投入酯化反应釜,然后加入主料三羟甲基丙烷和丙烯酸,再加入抗氧化剂、催化剂和第一部分阻聚剂;
(2)将酯化反应釜升温至60-90℃进行回流反应,并保温4-10h,直至回流液中无水分带出或反应液的酸值控制在20-40mgKOH/g,开始降温至室温;
(3)将第二部分溶剂正己烷、环己烷、1,1-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中的一种或多种投入酯化反应釜,并加入碱液洗涤,控制反应物料的pH在7-9,然后静置,待反应物料分层后,将下层的废水排出;
(4)再向碱洗后的物料中加入水洗涤至洗出液的pH=7-8,并加入第二部分阻聚剂,静置待反应物料分层后,将下层的废水排出;
(5)将除去废水的反应物料转移至蒸发器中,抽真空,脱除溶剂及水分,即可得到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产品;
其中,所述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重量配比为:第一部分溶剂10~20%、第二部分溶剂10~20%、三羟甲基丙烷20~40%、丙烯酸 35~55%、抗氧化剂 0.01~0.5%、催化剂0.5~5%、第一部分阻聚剂100~400ppm和第二部分阻聚剂10~200pp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抗氧化剂为次磷酸、亚磷酸、磷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催化剂为甲烷磺酸、对甲苯磺酸、十二烷基苯磺酸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和步骤(4)中的阻聚剂为吩噻嗪、对羟基苯甲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的碱液为氢氧化钾、碳酸钾和碳酸氢钾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百川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通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百川高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91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