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耦合度可调的定向耦合器及其耦合度调节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51343.2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3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剑;李明超;陈宏亮;薛锋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5/18 | 分类号: | H01P5/18;H01P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曾旻辉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度 可调 定向耦合器 及其 调节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度可调的定向耦合器及其耦合度调节方法,该耦合度可调的定向耦合器,包括耦合线路层、第一接地层及调节柱,耦合线路层夹与所述第一接地层间隔设置,耦合线路层包括间隔设置形成耦合间隙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第一接地层设有调节区,调节区正对耦合间隙设置,且调节区内设有至少一个与调节柱套接配合的第一调节孔。该定向耦合器能够对耦合度进行微调,使得其耦合度达到实际使用要求,能够满足精密设备的需求;利用该耦合度调节方法对定向耦合器进行调节,能够获得更好的调节精度,使得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误差更小,进而能够满足高精密设备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耦合度可调的定向耦合器及其耦合度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定向耦合器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在微波射频电路的设计方面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定向线耦合器主要是由上下两层接地层、中间线路层(两平行耦合线)及上下两层介质层所组成。该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主要是由平行耦合线间的间距、介质的介电常数和耦合器部分细节的结构尺寸所共同决定。
由于加工精度有限和加工误差的存在,通常实际加工出来的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会有一定幅度上的波动,该种波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某些精密系统的系统性和稳定性。而传统的可进行耦合度微调的定向耦合器基本只能从最初状态只能从一个方向改变耦合器耦合系数,且调节精度难以满足实际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耦合度可调的定向耦合器及其耦合度调节方法,该定向耦合器能够对耦合度进行微调,使得其耦合度达到实际使用要求,能够满足精密设备的需求;利用该耦合度调节方法对定向耦合器进行调节,能够获得更好的调节精度,使得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误差更小,进而能够满足高精密设备的需求。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耦合度可调的定向耦合器,包括耦合线路层、第一接地层及调节柱,所述耦合线路层与所述第一接地层间隔设置,所述耦合线路层包括间隔设置形成耦合间隙的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还包括第二接地层、第一介质层及第二介质层,所述耦合线路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地层与所述第二接地层之间,且所述第一介质层夹设于所述第一接地层与所述耦合线路层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介质层夹设于所述第二接地层与所述耦合线路层之间;
所述第一接地层设有调节区,所述调节区正对所述耦合间隙设置,且所述调节区内设有至少一个能供所述调节柱插入的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一介质层设有与所述第一调节孔相通、且一一对应的第二调节孔;或者,所述第一接地层及第二接地层均设有所述第一调节孔,所述第一介质层或/和所述第二介质层设有与所述第一调节孔相通、且一一对应的第二调节孔;
所述调节柱能够插入所述第一调节孔及所述第二调节孔内,且所述调节柱为介质柱。
上述耦合度可调的定向耦合器即使在制造的过程中存在误差,也可以根据第一调节孔与调节柱的配合来实现其耦合度的微调,使得其耦合度达到实际使用要求,能够满足精密设备的需求。具体地,该定向耦合器完成主体制造后,可以测定此时的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根据获得测量值判断其是否符合设定要求,如不符合,则可以在第一调节孔上填充合适的调节柱来调整该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使得调节后的所述定向耦合器的耦合度测量值符合要求。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柱至少为两个,且至少有两个所述调节柱之间的介电常数不相同。如此可以有多种调节方式,以满足实际调节需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孔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调节区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如此可以提高调节精度,该第一调节孔的数量越多,调节精度就越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有所述第一调节孔的横截面形状均相同。如此可以方便计算每个第一调节孔与调节柱配合所改变的耦合度数值,便于进行量化调节,获得更高的调节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华南理工大学;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513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