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发电逆变器用漆包铜扁线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49968.5 | 申请日: | 2018-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86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董树林;张龙;袁卫国;刘志强;黄新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经纬电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刘英兰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 逆变器 用漆包铜扁线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伏发电逆变器用漆包铜扁线的加工方法,实施步骤:使用铜材挤压机设定在460℃~490℃的温度、1000Mpa~1300 Mpa压力下产生塑性变形,通过模具孔挤压生产出7.13×8.00mm裸铜导体;经过蒸馏水与酒精混合溶液冷却后缠绕到收线盘上;裸铜导体通过漆包工序放线,在450℃~500℃高温下进行退火处理,经过冷却后进行打磨工装打磨,在车速2.5m/min~4m/min的情况下,将第一道涂漆厚度控制在0.04mm~0.06mm之间;采用四维转动轮上加装打磨刷,导线行线过程中对导体表面进行微打磨处理;进入涂漆时进行模具涂漆,经过6~10道次的涂漆、烘焙、冷却,通过循环风强冷对导线进行冷却后,烘焙250℃~480℃形成成品;最后进行各种性能测试。本发明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漆包铜扁线的加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光伏发电逆变器用漆包铜扁线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200级漆包铜扁线国家标准GB/T 7095-2008(国际标准IEC60317-29)导体厚度生产范围在0.80~5.60mm,且弯曲性能按照4a 4b(5b)棒径180°弯曲后不能出现漆膜开裂情况;按照国家标准GB/T 7095-2008(国际标准IEC60317-29)生产该200级漆包铜扁线厚度在7.13×8.00mm的导线,在厂家绕制异形线圈使用时容易出现漆膜开裂的问题;据了解,厂家绕制使用时导线的最小弯曲直径为Ф20mm,且绕制异形线圈时需要给定一定的弯曲压力;这样一来,符合国家标准GB/T 7095-2008(国际标准IEC60317-29)弯曲性能和附着性性能生产的导线就不能满足厂家使用要求;否则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大增加,而且也会使产品的质量受到不良的影响。
因此,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性能安全可靠的光伏发电逆变器用漆包铜扁线的加工方法,是该领域技术人员应着手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以解决符合国家标准GB/T 7095-2008(国际标准IEC60317-29)弯曲性能和附着性性能生产的导线不能满足厂家使用要求的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性能安全可靠的光伏发电逆变器用漆包铜扁线的加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光伏发电逆变器用漆包铜扁线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备料,采用原材料Ф12.50mm的无氧铜杆;
(二)使用铜材挤压机设定在460℃~490℃的温度、1000Mpa~1300 Mpa压力下产生塑性变形,通过模具孔挤压生产出7.13×8.00mm裸铜导体;
(三)经过蒸馏水与酒精之比1000:2~3的混合溶液冷却后缠绕到收线盘上;
裸铜导体通过漆包工序放线,在450℃~500℃高温下进行退火处理,经过冷却后;
(四)进行打磨工装打磨,在车速2.5m/min~4m/min的情况下,将第一道涂漆厚度控制在0.04mm~0.06mm之间;采用四维转动轮上加装尼龙材料的打磨刷,导线行线过程中,对导体表面进行微打磨处理;
(五)进入涂漆时进行模具涂漆,涂漆道次6~10道;从第1道开始,每涂制1道绝缘漆,都要经过烘焙、冷却后再进行第2道的绝缘漆涂制,这样经过反复多道次的涂漆、烘培、冷却,即通过循环风强冷对导线进行冷却;烘焙温度由250 ℃~480 ℃递增,烘焙时间每道次为2.2 min~3min;
(六)通过牵引、收线,缠绕至收线盘上形成成品;
(七)每盘导线都要进行附着性、弯曲性能、击穿电压性能及耐电压性能的测试;测试指标如下:
(1)附着性:要求切割拉伸15%后,漆膜翘起部分不能≤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经纬电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经纬电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99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