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物体建模运动方法、装置与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46701.0 | 申请日: | 201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4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岩本尚也;王提政;雷财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G06T13/40;G06T19/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目标物体 移动终端 彩色相机 深度相机 骨骼模型 获取目标 目标运动 动画展示 方式控制 骨骼装配 静态物体 目标骨骼 全景扫描 物体建模 用户使用 运动方式 动态化 预设 扫描 终端 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体建模运动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且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位于移动终端的同一侧;方法包括:利用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对目标物体进行全景扫描,得到目标物体的3D模型;获取目标骨骼模型;将目标骨骼模型与目标物体的3D模型融合;获取目标运动方式;根据目标运动方式控制骨骼模型,使目标物体的3D模型按照目标运动方式进行运动。实现了物体从扫描、3D重建、到骨骼装配,再到预设的动画展示都可以在一个终端内完成,实现了静态物体的动态化,提升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趣味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体建模运动的方法、装置与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图形图像。获取图像的方法包括使用各种摄像机、照相机、扫描仪等,利用这些手段通常只能得到物体的平面图像,即物体的二维信息。在许多领域,如机器视觉、面形检测、实物仿形、自动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生物医学等,物体的三维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3D扫描技术开始应运而生,通常采用的设备是三维扫描仪(3D scanner);它是一种科学仪器,用来侦测并分析现实世界中物体或环境的形状(几何构造)与外观数据(如颜色、表面反照率等性质)。三维扫描仪的用途是创建物体几何表面的点云(point cloud),这些点可用来插补成物体的表面形状,越密集的点云可以创建更精确的模型(这个过程也称做三维重建)。若扫描仪能够取得表面颜色,则可进一步在重建的表面上粘贴材质贴图,亦即所谓的材质映射(texturemapping)。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三维扫描仪使用复杂,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用户才能玩转,并且应用场景也比较受限;因此如何让大众用户能够玩转三维扫描技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体建模运动的方法、装置与设备,可以随时随地扫描感兴趣的物体,并实现动态效果,增强趣味性和可玩性,提升用户粘性;引领时代潮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物体建模运动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且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位于移动终端的同一侧,正面或者反面;该方法具体包括:利用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对目标物体进行全景扫描,得到目标物体的3D模型;获取目标骨骼模型;将目标骨骼模型与目标物体的3D模型融合;获取目标运动方式;根据目标运动方式控制上述骨骼模型,使目标物体的3D模型根据目标运动方式进行运动。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物体建模运动装置,该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且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位于移动终端的同一侧,正面或者反面;该装置包括:扫描模块,用于当彩色相机和深度相机对目标物体进行全景扫描时,得到目标物体的3D模型;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骨骼模型;融合模块;用于将目标骨骼模型与目标物体的3D模型融合;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运动方式;运动模块,用于根据目标运动方式控制骨骼模型,使目标物体的3D模型根据目标运动方式进行运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法和装置的技术方案,移动终端可以实现物体从扫描、3D重建、到骨骼装配,再到预设的动画展示的一体化设计。无需用户采用专业的、笨重的、复杂的设备进行专业扫描,也无需再跑到PC端做复杂的建模处理和动画处理,将这些功能集成在一起,提供给用户,使得用户在一个移动终端上能够轻松玩转这一系列的操作方法,使得用户身边任何一个“静态的物体(或近似静态的物体)”能够更鲜活,更具生命力。增加用户使用终端的趣味性,提升用户的体验度。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深度相机可以采用TOF模组。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深度相机可以采用结构光模组。
根据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深度相机的视场角范围为40度到80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67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