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以及充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43028.5 | 申请日: | 201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0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星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B65H75/38;B65H75/44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韩敏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北辰区经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桩壳体 充电枪 充电桩 充电模块 旋转机构 电缆 新能源汽车 出线口 显示屏 充电 电磁铁 电缆缠绕 放线过程 壳体内部 限位铁块 侧面 刷卡区 槽体 侧壁 收线 吸附 磨损 跌落 摩擦 通电 穿过 | ||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以及充电方法,包括充电桩壳体和充电枪,充电桩壳体内部设置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底部设置固定在充电桩壳体上的旋转机构,充电模块与电缆一端相连,电缆缠绕在旋转机构上,充电桩壳体侧面底部设置出线口,电缆的另一端穿过出线口与充电枪相连,充电桩壳体侧面上部设置用于固定充电枪的槽体,充电桩壳体正面上部设置显示屏,显示屏下方设置刷卡区。本发明创造所述的充电枪通过旋转后能够牢固的固定在充电桩的侧壁,同时电磁铁通电吸附限位铁块,有效防止充电枪发生跌落的风险,电缆通过旋转机构能够收集到充电桩底部,防止电缆收线和放线过程与地面产生的摩擦,从而产生的磨损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以及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其相对燃油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小,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的技术尚不成熟。
动力电池是制约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关键因素,汽车充电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充电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将严重制约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充电桩相当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根据不同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新能源汽车充电。
在电动汽车充电时,需要将充电枪从充电桩上取下来,与电动汽车的充电端口连接,充电结束后,将充电枪放回充电桩,并将充电电缆悬挂至充电桩的侧壁上。然而现有充电电缆粗、重,使用时通过拖扯在地上移动,以造成电缆的绝缘破损,引发漏电危险,缩短电缆的使用寿命,增加成本。同时,充电枪插入充电桩牢固性差,产生跌落易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以及充电方法,以解决充电桩不能对充电电缆收线和放线的技术问题,同时也解决充电枪固定不牢固导致跌落损坏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包括充电桩壳体和充电枪,充电桩壳体内部设置充电模块,充电模块下方设置固定在充电桩壳体上的旋转机构,充电模块与电缆一端相连,电缆缠绕在旋转机构上,充电桩壳体侧面底部设置出线口,电缆的另一端穿过出线口与充电枪相连,充电桩壳体侧面上部设置用于固定充电枪的槽体,充电桩壳体正面上部设置显示屏,显示屏下方设置刷卡区。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互相平行的固定板和转盘,固定板固定在充电桩壳体底部,转盘轴心处分别设置转轴,转轴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板和充电桩壳体上且转动连接,转盘下表面固定被动齿轮,被动齿轮一侧与主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轴心连接驱动杆,驱动杆固定在电机上,电机固定在充电桩壳体底面上,转轴顶面高于固定板顶面,转轴顶部从上到下设置从轴心向侧壁倾斜的穿线孔,穿线孔的顶端设置在转轴顶面轴心处,穿线孔的另一端设置在固定板和转盘之间的转轴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和转盘之间的转轴长度是电缆直径的1倍以上且2倍以下。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枪包括截面带缺口的圆柱状主体,主体的缺口面固定限位块,主体前端同轴心设置枪头,主体下部的侧壁设置手柄,手柄末端通过固定轮与电缆端部固定,主体的后端面设置电缆开关和充电开关,电缆开关为拨杆开关,包括四种状态,分别为复位、正转、反转以及通电,电缆开关与控制系统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包括一个长条形第一铁块,主体的缺口面设置长边沿轴向方向的长条形槽体,第一铁块置于相匹配的长条形槽体内,第一铁块中部固定与槽体底面垂直的第二铁块,第二铁块的顶部沿远离槽体底面方向延伸,第一铁块上覆盖环形的固定壳,固定壳、第一铁块和主体上从上到下分别设置安装孔,通过螺栓将限位块固定在主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星,未经张洪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3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