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以及充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43028.5 | 申请日: | 2018-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0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星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B65H75/38;B65H75/44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韩敏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北辰区经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桩壳体 充电枪 充电桩 充电模块 旋转机构 电缆 新能源汽车 出线口 显示屏 充电 电磁铁 电缆缠绕 放线过程 壳体内部 限位铁块 侧面 刷卡区 槽体 侧壁 收线 吸附 磨损 跌落 摩擦 通电 穿过 | ||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壳体(1)和充电枪(4),充电桩壳体(1)内部设置充电模块,充电模块下方设置固定在充电桩壳体(1)上的旋转机构(3),充电模块与电缆(5)一端相连,电缆(5)缠绕在旋转机构(3)上,充电桩壳体(1)侧面底部设置出线口(13),电缆(5)的另一端穿过出线口(13)与充电枪(4)相连,充电桩壳体(1)侧面上部设置用于固定充电枪(4)的槽体,充电桩壳体(1)正面上部设置显示屏(2),显示屏(2)下方设置刷卡区(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3)包括互相平行的固定板(31)和转盘(32),固定板(31)固定在充电桩壳体(1)底部,转盘(32)轴心处分别设置转轴(33),转轴(33)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板(31)和充电桩壳体(1)上且转动连接,转盘(32)下表面固定被动齿轮(321),被动齿轮(321)一侧与主动齿轮(341)啮合,主动齿轮(341)轴心连接驱动杆(34),驱动杆(34)固定在电机(35)上,电机(35)固定在充电桩壳体(1)底面上,转轴(33)顶面高于固定板(31)顶面,转轴(33)顶部从上到下设置从轴心向侧壁倾斜的穿线孔(331),穿线孔(331)的顶端设置在转轴(33)顶面轴心处,穿线孔(331)的另一端设置在固定板(31)和转盘(32)之间的转轴(33)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1)和转盘(32)之间的转轴(33)长度是电缆(5)直径的1倍以上且2倍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枪(4)包括截面带缺口的圆柱状主体(41),主体(41)的缺口面固定限位块(8),主体(41)前端同轴心设置枪头(42),主体(41)下部的侧壁设置手柄(43),手柄(43)末端通过固定轮(44)与电缆(5)端部固定,主体(41)的后端面设置电缆开关(9)和充电开关(10),电缆开关(9)为拨杆开关,包括四种状态,分别为复位、正转、反转以及通电,电缆开关(9)与控制系统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8)包括一个长条形第一铁块(81),主体(41)的缺口面设置长边沿轴向方向的长条形槽体,第一铁块(81)置于相匹配的长条形槽体内,第一铁块(81)中部固定与槽体底面垂直的第二铁块(82),第二铁块(82)的顶部沿远离长条形槽体底面方向延伸,第一铁块(81)上方覆盖环形的固定壳(45),固定壳(45)、第一铁块(81)和主体(41)上从上到下分别设置安装孔,通过螺栓(47)将限位块(8)固定在主体(4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铁块(82)的宽度占第一铁块(81)宽度的1/4-1/3,第二铁块(82)的顶面为以主体(41)轴线为轴的弧面,第二铁块(82)的弧面半径比主体(41)的半径大,长条形槽体的深度比第一铁块(81)的厚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包括容纳充电枪主体(41)和枪头(42)的圆柱槽(114)和容纳限位块(8)的固定槽(11),圆柱槽(114)侧壁与同轴心的固定槽(11)贯通,固定槽(11)包括从充电桩壳体(1)侧壁向里延伸的插入槽(111)和与插入槽(111)底部连通的旋转槽(112),旋转槽(112)远离插入槽(111)方向的槽壁设置固定孔(113),固定孔(113)设置电磁铁(6),电磁铁(6)与控制电路(7)相连,控制电路(7)与控制系统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8)能够从插入槽(111)插入,并以主体(41)的轴线为轴在旋转槽(112)内转动,旋转槽(112)对应的圆心角在30°-6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星,未经张洪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4302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