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缸盖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8267.1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48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强;谢棋;余树翠;田俊鹏;袁爽;沈源;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40 | 分类号: | F02F1/40;F02F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周志中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缸盖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所述发动机缸盖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排气口以及对应多个燃烧室设置并汇聚至所述排气口的多个排气道,所述排气道内设有排气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形成有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包括水套主体、从所述水套主体各燃烧室侧边引出的下部水套及从各燃烧室所述排气门之间穿过并与所述水套主体相连的上部水套,所述下部水套和所述上部水套分别覆盖于各所述排气道的下部和上部,其中,所述下部水套和所述上部水套对应所述排气道的位置上分别设有镂空区域。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缸盖不仅能利用排气中的热量加热冷却液以实现快速暖机,而且可以避免冷却水套对发动机的散热器的散热带来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发动机缸盖。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以及用户对汽车性能的追求越来越高,汽车发动机的主流应对技术集中在开发小型化技术、直喷技术、增压技术、可变进气技术、气缸盖集成排气歧管技术等等。
由于现有技术中,发动机的很大一部分热量被排气带走,热量利用率低;在发动机启动时温度不能快速地提升,实现快速暖机,因而发动机不能达到最佳的工作环境,进而会导致发动机启动阶段的油耗增加和排放气体燃烧不完全,不利于节能减排。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中,一般将排气歧管集成于气缸盖内,并在气缸盖内设计冷却水套对排气歧管进行冷却以利用排气中的热量加热冷却液,从而实现快速暖机。然而,冷却水套往往被设计成全包裹排气歧管结构,这样的冷却水套会对发动机的散热器的散热带来问题,热管理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盖,该发动机缸盖不仅能利用排气中的热量加热冷却液以实现快速暖机,而且可以避免冷却水套对发动机的散热器的散热带来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缸盖包括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排气口以及对应多个燃烧室设置并汇聚至所述排气口的多个排气道,所述排气道内设有排气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形成有冷却水套,所述冷却水套包括水套主体、从所述水套主体各燃烧室侧边引出的下部水套及从各燃烧室所述排气门之间穿过并与所述水套主体相连的上部水套,所述下部水套和所述上部水套分别覆盖于各所述排气道的下部和上部,其中,所述下部水套和所述上部水套对应所述排气道的位置上分别设有镂空区域,多个所述排气道汇聚形成汇聚部,所述汇聚部包括第一汇聚部和第二汇聚部,所述第一汇聚部将与各个燃烧室连通的所述排气道汇集成一个,所述第二汇聚部将多个所述第一汇聚部汇集到所述排气口。
优选地,所述镂空区域至少部分位于相邻两燃烧室的所述排气道之间。
优选地,所述镂空区域内设有曲轴箱通风管道。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水套主体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水口与所述下部水套连通,且对应每一燃烧室布置有所述进水口,每一所述进水口的冷却液进入所述下部水套后形成四个单独的流路,分别为沿鼻梁区流动的第一流路、沿鼻梁区两侧的所述排气道的侧壁流动的两个第二流路以及流向排气侧的第三流路,冷却液可沿所述第一流路以及两个所述第二流路流入所述水套主体,再由所述水套主体流入所述上部水套,且所述上部水套和所述下部水套的冷却液在排气侧汇聚后可沿所述水套主体的延伸方向从所述出水口流出。
优选地,所述上部水套的排气侧和所述下部水套的排气侧互不连通。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缸盖还包括位于所述出水口一侧的一辅出水口,所述辅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下部水套的排气侧和所述上部水套的排气侧连通。
优选地,所述冷却水套还包括连通所述上部水套的排气侧和所述下部水套的排气侧的侧部水套。
优选地,所述侧部水套包括分别设于所述排气口的两相对侧的第一连通路和第二连通路,所述第一连通路和所述第二连通路分别连通所述上部水套的排气侧和所述下部水套的排气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82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动机的水套
- 下一篇:一种基于相变储热的智能车载发动机余热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