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铁路路基横向位移的纠偏加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32457.2 | 申请日: | 201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81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9 |
发明(设计)人: | 崔学栋;吴继光;崔腾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恒祥宏业基础加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00 | 分类号: | E01B2/00;E02D3/12;E02D35/00;E02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俞光明 |
地址: | 1000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铁路 路基 横向 位移 纠偏 加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高速铁路路基横向位移的纠偏加固方法,属于高速铁路整治技术领域,包括有以下步骤:S1形成内帷幕墙:在路堤位移方向软弱地基区,静压注浆形成内帷幕墙;S2形成外帷幕墙:在内帷幕墙远离路堤的一侧,静压注浆形成外帷幕墙;S3纠偏:以内帷幕墙和外帷幕墙的中间区域为作用力推动区,采用压力注浆法,推动内帷幕墙和路基由软弱地基区向堆载区方向水平位移,适用范围广、稳定性高、工艺简单、操作性强、无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整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高速铁路路基横向位移的纠偏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高速铁路网纵横交错,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出行交通工具之一。参考图1和图2,高速铁路的轨道包括位于路基1上的路堤2,路堤2上设置有轨道板22,轨道板22的两侧均设置有接触网立柱21,轨道板22上设置有两对钢轨23。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后,由于受力不均或铁路两侧堆载差异,路基1可能发生横向位移,带动其上层的路堤1等轨道结构发生横向位移,对轨道结构造成破坏,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此时,需要对高速铁路的轨道进行修复。
现有的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 l03821039 B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用于软土地区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的纠偏方法,在软弱地基区设旋喷桩,利用施工旋喷桩产生的瞬间喷射压力推动位于高速铁路路堤底部的桩基加固区由软弱地基区向堆载区方向位移,桩基加固区带动位于桩基加固区上方的路堤同步移动,实现对高速铁路路基的纠偏。
但是,上述纠偏方法中,施工旋喷桩产生的喷射压力通过推动桩基加固区实现纠偏,即适用于带有桩基加固区的路基,适用范围窄。再者,施工旋喷桩的方式对路基的震动作用大,容易对路基产生二次破坏,不利于施工过程的稳定性和路基的稳固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高速铁路路基横向位移的纠偏加固方法,适用范围广、稳定性高、工艺简单、操作性强、无干扰。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高速铁路路基横向位移的纠偏加固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S1形成内帷幕墙:在路堤位移方向软弱地基区,静压注浆形成内帷幕墙;
S2形成外帷幕墙:在内帷幕墙远离路堤的一侧,静压注浆形成宽度大于内帷幕墙的外帷幕墙;
S3纠偏:以内帷幕墙和外帷幕墙的中间区域为作用力推动区,采用压力注浆法,推动内帷幕墙和路基由软弱地基区向堆载区方向水平位移。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先静压注浆形成内帷幕墙和外帷幕墙,提高软弱地基区土层的密实度和强度,然后,在内帷幕墙和外帷幕墙之间进行压力注浆,形成作用力推动区,作用力推动区借助外帷幕墙的作用力,通过内帷幕墙推动路基由软弱地基区向堆载区方向水平位移,路基带动其上部的路堤同步移动,达到纠偏的目的,不限于桩基形式的路基的纠偏,适用范围更广,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上述纠偏推动过程中,推动作用力通过内帷幕墙施力,能够推动对应路段的路基整体,提高路基受力面积,减少纠偏过程中的应力,提高路基纠偏的稳定性。相比现有技术中的施工旋喷桩的纠偏方式,本发明中的静压注浆和压力注浆对路基的震动较少,能够降低对路基的破坏,提高施工过程的平稳性和施工后路基的稳固性;而且,静压注浆可使浆液渗透更均匀,固结后的结构体密实度好,强度高。
较佳的,步骤S3纠偏过程中配合有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包括地基土变形监测和纠偏监测。
较佳的,地基土变形监测包括设置于堆载区路堤坡脚的测斜管,纠偏监测中的水平位移检测点设置在轨道板、钢轨和接触网立柱。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地基土变形监测实时检测地基土变形状态,根据变形反馈的数据,随时调整注浆压力和浆液配比;纠偏监测主要是对路堤和轨道结构的移动变形监测,对纠偏复位实时监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恒祥宏业基础加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恒祥宏业基础加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324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