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0603246.6 | 申请日: | 2018-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2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魏元;缪小冬;杨冬;李凯;王晓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5K7/14 | 分类号: | H05K7/14;H05K5/02;B60R1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李晶尧 |
地址: | 10085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箱 减振 插箱 单机 人机工程 矩形箱体结构 中空矩形箱体 减震 车载舱体 机箱固定 减振性能 开口结构 快速形式 形式统一 一体化 车载类 内空间 舱体 对插 伸入 箱中 在机 | ||
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涉及地面车载类舱体总体结构设计领域;包括插箱单机和减振机箱;其中,减振机箱为中空矩形箱体结构;减振机箱的前后两端均为开口结构;插箱单机为矩形箱体结构;插箱单机沿减振机箱的前端伸入减振机箱,并与减振机箱固定连接;减振机箱实现对插箱单机的减震保护;本发明基于小型化思想在车载舱体有限空间范围内设计多个充分利用舱内空间、具有减振性能的机箱;设计外形、固定安装形式统一,并以简洁快速形式安装在机箱中的插箱形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面车载类舱体总体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是一种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地面车载舱体内部固定安装的设备数量较多、种类繁复,不同设备各向尺寸均不相同,易出现舱内设备外形各异、不够统一化整的情况。由于不同单机设备外形以及尺寸各不相同,舱体内进行设备排布时,经常出现随意摆放的情况,使得舱内空间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多设备的辨识、安装拆卸、操作较为繁琐,耗时费力;同时车载公路条件较苛刻,振动冲击情况不定,因此需要对设备进行减振抗冲击设计,如何有效提高设备的减振抗冲击性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地面车载舱体结构日益小型化、内部安装设备数量多、结构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设计思路、形状各不相同的舱内设备仅可在大空间舱体内进行随意固定安装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结构设计发展趋势,舱体的小型化发展要求可有效利用舱内空间进行各设备的固定安装;不同设备还需满足操作者在短时间内找到并快速进行操作的要求;当设备出现故障时,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将设备拆卸进行修整,便捷的拆卸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基于小型化思想在车载舱体有限空间范围内设计多个充分利用舱内空间、具有减振性能的机箱;设计外形、固定安装形式统一,并以简洁快速形式安装在机箱中的插箱形式设备。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包括插箱单机和减振机箱;其中,减振机箱为中空矩形箱体结构;插箱单机为矩形箱体结构;插箱单机沿减振机箱的前端伸入减振机箱,并与减振机箱固定连接;减振机箱实现对插箱单机的减震保护。
在上述的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所述的减振机箱包括减振箱体、游动螺母、插箱支架轨道、挡板、定位销孔和减振支脚;其中,减振箱体为减振机箱的框架;沿减振箱体前后两端设置有矩形通孔;减振箱体前端矩形通孔的两侧,对称竖直均匀设置有游动螺母;插箱支架轨道固定安装在矩形通孔的两侧内壁;挡板竖直固定安装在插箱支架轨道的后端;挡板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定位销孔;减振支脚固定安装在减振箱体的底部。
在上述的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减振箱体矩形通孔的一侧竖直设置有30-34个游动螺母;竖直方向竖直相邻2个游动螺母的间距为21-23mm。
在上述的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插箱支架轨道为2个水平对称放置的板状结构;2个板状结构分别与减振箱体矩形通孔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2个板状结构通过游动螺母实现与减振箱体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插箱支架轨道实现沿竖直方向上下调整。
在上述的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所述减振支脚内部设置有金属减振器;减震效率大于等于72%。
在上述的人机工程一体化车载减振机箱与插箱设备,所述插箱单机包括插箱箱体、按键功能分区、前面板、把手和螺钉;其中,插箱箱体为矩形箱体结构;前面板固定安装在插箱箱体的前端;把手为U形结构;把手固定安装在前面板前端面的两侧;按键功能分区设置在前面板的前端面;按键功能分区实现将相似功能按钮划分在相同区域;螺钉竖直对称分布在前面板前段面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032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运载体上的综合控制器上的电路板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弱电安防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