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酰胺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586914.9 | 申请日: | 2018-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1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 发明(设计)人: | 叶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207/273 | 分类号: | C07D207/273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韩绍兴 |
| 地址: | 400042***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吡咯烷 羟基 制备 乙酸酯 萃取 醋酸乙酯 乙酰胺 氨基 羟基丁酸 溶剂 氨解 收率 双相 水中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酸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双相萃取的方式,先采用水将产物从反应体系溶剂中萃取出来,进入水相,再采用醋酸乙酯将产物又从水中萃取进入醋酸乙酯相中,从而在不能结晶的情况下很好的纯化(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酸酯。本发明制备的(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酸酯经氨解然后纯化制备的(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酰胺收率可达45~50%(以R‑4‑氨基‑3‑羟基丁酸计),纯度高达99.9%,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酰胺,具体涉及一种(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酰胺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CAS号为68252-28-8),又名右旋奥拉西坦、右旋奥拉酰胺、右旋羟氧吡醋胺。研究表明,(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在镇静,抗癫痫领域有特殊的生物学活性,并且其毒性低,药物安全范围大,有望成为现有的高毒性抗癫痫类药物的替代品。(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酸酯是合成(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的重要中间体。(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酸酯结构如下(R2为C1-C6的烷基):
在之前较长时间内(未发现(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具有镇静、抗癫痫活性之前),本行业技术人员普遍认为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的左旋体更适合开发成促智药物,而把右旋体(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当做杂质来处理,因而对(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合成方法研究较少。相应地,其中间体(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酸酯的合成方法也少有研究。中国专利CN105330582 A公开了一种(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R-4-氯-3-羟基丁酸酯为起始原料,进行叠氮化反应,然后叠氮还原,与卤代乙酸酯进行缩合,再关环,得到(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酸酯,然后氨解得到(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由于该路线的中间产物均是油状物,无法有效结晶,因而(R)-4-羟基-2-氧代-1-吡咯烷乙酸酯的纯度对终产物(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酰胺收率与纯度的影响就比较大。而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杂质和无机盐,如何在反应体系中将(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酸酯有效分离就成为了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酸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酸酯纯度高,作为药物或化工中间体,适合下游产物的生产。
除特殊说明外,本发明所述份数均为重量份,所述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酸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路线制得:
其中,R1为C1-C6的烷基,R2为C1-C6的烷基。
对于上述反应体系中产生大量有机杂质和无机盐而导致(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酸酯难以有效分离的问题,发明人经过了大量的实验,从经济性与可操作性两方面的考量下,最终选择了双相萃取的方式,先采用水将产物从反应体系溶剂中萃取出来,进入水相,再采用醋酸乙酯将产物又从水中萃取进入醋酸乙酯相中,使得小极性的杂质会留在反应溶剂相中,大极性的杂质和无机盐留在水中,从而在不能结晶的情况下很好的纯化(R)-4-羟基-2-氧-1-吡咯烷乙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69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