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波消解ICP-MS分析原油中稀土元素含量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82870.2 | 申请日: | 201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8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马明;肖寒;肖安山;邹兵;魏新明;李明哲;高翔;孙晓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62 | 分类号: | G01N27/62 |
代理公司: | 37252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种艳丽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油 稀土元素 样品消化 原油样品 分散剂 配置 溶解 双氧水 消化 标准溶液 高温高压 含量检测 内标溶液 试剂用量 微波消解 硝酸 测试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消解ICP‑MS分析原油中稀土元素含量的方法,属于原油中稀土元素含量检测领域,具体包括如下步骤:采用分散剂溶解原油样品,使得原油中所有组分均匀分布;配置样品消化液;配置测试用标准溶液;配置内标溶液;检测原油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本发明采用分散剂溶解原油样品,使得原油中所有组分均匀分布,然后通过硝酸‑双氧水消化体系,在高温高压下将样品消化完全,具有试剂用量小,消化时间短,杂志干扰小,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原油中稀土元素含量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波消解ICP-MS分析原油中稀土元素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原油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质,此外还广泛存在着一些无机物,即多种微量金属元素。随着研究的深入,微量金属元素在石油中的赋存状态、丰度及原油地球化学的研究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在原油评价、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不同产地的原油中,金属元素的种类、数量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特殊的环境条件和油的演化阶段,并且原油从产地向更广泛的自然界渗透,其所含金属的多项指标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原油中的金属元素种类及含量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不同原油中痕量金属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很大差异。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些原油中金属元素的指纹研究。如刘晓星等结合正构烷烃、多环芳烃(PAHs)、石油卟啉以及镍钒比(Ni/V)进行了对比分析,将其特征参数统合在一起构成原油的化学指纹。李景喜,陈发荣等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原油及风化样品中多种微量金属元素进行检测,最后以Ni/V与Fe/V比值为变量对国内外原油进行聚类分析。国外也曾报道利用原油样品中的V/Ni的比值作为参数,考察了不同地区原油的属性,Spoots尝试采用跟踪金属镍、铁、铜、锰、铬等组分的方法,对14种轻质燃料油进行溢油指纹检测,其结果与采用有机法进行指纹检测的结果相一致。
国内外对原油中金属元素分布的报道多是对Cu、Fe、V、Ni、Al、Ca、Zn、Pb、Co、Mg等微量金属的检测,鲜有针对原油中稀土元素分布的研究报道。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与镧系的15个元素密切相关的元素—钇(Y)和钪(Sc)共17种元素,称为稀土元素。国内仅李剑昌采用ICP-MS对原油中超痕量稀土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了不同地区原油样品,研究表明原油的稀土模式与油源地某些岩石特征相似。国外有少量ICP-MS测定原油中稀土元素的报道,多是围绕原油前处理方法的研究,如采用微波消解结合紫外辐射(MW–UV)、中子活化分析(NAA)法及高效微波辅助结合消化原位紫外辐射消解原油,再通过超声雾化-ICP-MS测定其中的稀土元素。上述方法的样品前处理较为复杂,费时费力,而且存在光谱干扰或者元素干扰等缺陷。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微波消解ICP-MS分析原油中稀土元素含量的方法,设计合理,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具有良好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微波消解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原油中稀土元素含量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用分散剂溶解原油样品,使得原油中所有组分均匀分布;
步骤2:配置样品消化液,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量取原油样品0.5~1.0mL,置于110mL聚四氟乙烯消解罐内;
步骤2.2:加入7~15mL、浓度为68%的硝酸,盖好盖子,于100℃、0.6MPa下,加热12min,然后取出消解罐,冷却至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28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