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的复合基材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73772.2 | 申请日: | 2018-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3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洪波;孔庆山;季军远;杨杰军;孙钟野;赵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基材 载体层 底泥 底泥污染 原位治理 覆盖层 施放 微生物菌剂 底栖生物 工程成本 环境影响 上下两侧 生物材料 生物活性 物理覆盖 修复效率 营养物质 有机结合 垫层 附着 降解 铺装 置放 微生物 污染物 水体 生长 吸收 治理 | ||
本发明涉及底泥污染原位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的复合基材,其包括:至少一层施放层,载体层和覆盖层;微生物菌剂能够置放于施放层内;施放层的两侧均设置有载体层;复合基材的上下两侧均为覆盖层,覆盖层的内侧为载体层。在底泥表面铺装带有微生物菌剂的复合基材,复合基材内的微生物能够附着生长在载体层上,吸收降解底泥和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本发明将底泥物理覆盖技术与生物材料“定置”方式有机结合,在底泥‑水体界面上形成“生物活性垫层”,具有修复效率高、治理效果好、工程成本低以及对底栖生物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底泥污染原位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的复合基材。
背景技术
水体底泥污染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性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底泥中主要的污染物有重金属、营养物质、难降解有机物。在外污染源得到一定控制后,污染底泥成为主要的内源性水体污染源。
底泥覆盖技术是受污染底泥修复的主要技术之一,其通过底泥覆盖而阻滞各种污染物向水体释放。该技术虽然对水质改善具有显著作用,但尚存在诸多缺陷,例如:覆盖后污染物仍留在原处,“治标不治本”;底泥表层覆盖后,原有的底栖生态环境被改变;施工过程易引起污染底泥扩散,导致上覆水二次污染;水体容量减少,水底条件改变。
专利“河道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方法(公开号:CN102757129B)”提出了在河道的底泥上铺设上中下三层植生生态混凝土,生态混凝土阻止了底泥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体,切断了污染源的污染途径,并通过沉水植物吸收底泥中的重金属;但是,所种植的植物的修复作用有限只能吸收部分重金属并不能清理底泥中的营养元素和难以降解的有机物。
专利“一种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底泥的覆盖毯及其铺设方法(公开号:CN107285582A)”,是将填料层作为选择性重金属固化填料,盖层为改性钠基膨润土,仅为单一的物理阻隔将重金属进行固化,并无生物修复作用。
目前,利用微生物活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转移、转化和降解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修复技术,微生物技术对污染底泥的治理效果已得到公认。但是,在具体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投放条件受限制、生物材料流失严重、修复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的复合基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的复合基材,其能够解决生物材料流失严重、污染底泥修复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的复合基材,包括:
至少一层施放层,微生物菌剂能够置放于所述施放层内;
载体层,所述施放层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载体层;
覆盖层,所述复合基材的上下两侧均为所述覆盖层,所述覆盖层的内侧为所述载体层。
在底泥表面铺装带有微生物菌剂的复合基材,复合基材内的微生物能够附着生长在载体层上,吸收降解底泥和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将底泥物理覆盖技术与生物材料“定置”方式有机结合,在底泥-水体界面上形成“生物活性垫层”,具有修复效率高、治理效果好、工程成本低以及对底栖生物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优选地,所述覆盖层包括上覆盖层和下覆盖层,所述上覆盖层和所述下覆盖层均为土工格网,所述下覆盖层为土工格网或覆有土工布的土工格网;
所述载体层为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或改性填料;
所述施放层包括两层聚乳酸纤维网,所述微生物菌剂分布于两层所述聚乳酸纤维网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737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