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失火检测系统、方法及其HCU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5960.0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2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根;高雪峰;虞金霞;姚秀功;黄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7/08 | 分类号: | F02B77/08;F02D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车辆 发动机 失火 检测 系统 方法 及其 hcu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失火检测系统、方法及其HCU,针对并联运转模式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预设并联模式下的第一失火检测阀值和串联模式下的第二失火检测阀值;获取失火检测信号;以满足第一条件获得可能存在一级失火故障的判断结果,切换至串联运转模式;以满足第二条件获得存在一级失火故障的判断结果,输出失火缸信息及切断所述失火缸的喷油指令;其中,所述第一条件为,当前所述失火检测信号超过第一失火检测阀值;所述第二条件为,当前所述失火检测信号超过第二失火检测阀值。应用本方案,在真实失火故障发生时,能够准确报出失火的气缸,同时避免由于电机引起的发动机转速的波动导致误报失火故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失火检测系统、方法及其HCU。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发动机失火会导致着车怠速抖动、加油有突突声、急加速无力等故障表现,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失火故障广泛存在,且其监测判定处理存在可靠性较低的问题。
现有深度混合动力汽车具有并联和串联两种运转模式,其中,发动机和电机机械刚性连接共同驱动车辆为并联模式;发动机仅用于发电,而不与车辆刚性连接为串联模式。针对失火故障,监测通常基于发动机转速波动的幅度来进行,对于并联模式下的深度混合动力车辆,与发动机刚性连接的电机转动会影响发动机转速的变化,进而导致失火监测的可靠性降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对于有真实失火发生的情况。当失火发生时,转速会明显降低,发动机控制单元ECM通过计算转速的下降速度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失火。然而,电机会对发动机转速波动产生干扰,导致发动机转速波动的不规律性增加,如果是单缸或多缸持续性的失火,该干扰会导致现有策略无法准确判断是哪一个气缸发生失火。
其二,对于没有真实失火发生的情况。在某些发动机运转的工况,电机会干扰发动机的运转,导致发动机转速波动性增加,此时存在误判失火的可能性。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失火检测技术进行优化设计,以有效解决无法准确判断失火气缸,以及存在失火误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失火检测方法、系统及其HCU,在真实失火故障发生时,能够准确报出失火的气缸,同时避免由于电机引起的发动机转速的波动导致误报失火故障。
本发明提供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失火检测方法,用于并联运转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预设并联模式下的第一失火检测阀值和串联模式下的第二失火检测阀值;
获取失火检测信号;
以满足第一条件获得可能存在一级失火故障的判断结果,切换至串联运转模式;以满足第二条件获得存在一级失火故障的判断结果,输出失火缸信息及切断所述失火缸的喷油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条件为,在第一检测周期内当前所述失火检测信号超过第一失火检测阀值的次数大于第一阀值;所述第二条件为,在第一检测周期内当前所述失火检测信号超过第二失火检测阀值的次数大于第二阀值。
优选地,所述切换至串联运转模式后,以不满足第二条件获得非存在一级失火故障的判断结果,切换至并联运转模式;且在第一时间长度内不再切换至串联运转模式。
优选地,所述切换至串联运转模式后,以符合第三条件获得存在二级失火故障的判断结果;所述第三条件为,连续在多个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内当前所述失火检测信号超过第二失火检测阀值的次数大于第二阀值。
优选地,并联运转模式下,以满足第四条件获得存在三级失火故障的判断结果;所述第四条件为,在第二检测周期内当前所述失火检测信号超过第一失火检测阀值的次数大于第三阀值;其中,所述第二检测周期内的点火次数大于所述第一检测周期内的点火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59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