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液冷散热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3705.2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946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夏百战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K9/19 | 分类号: | H02K9/19;H02K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02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机构 支撑机构 散热 新能源汽车 液冷散热器 电机本体 输送管道 弹簧 条块 电机 底板 夹持固定 快速拆装 连接管道 连接软管 上支撑板 下支撑板 圆形齿轮 中空把手 中空箱体 齿条杆 导向孔 活塞板 开口槽 连接杆 螺纹杆 密封板 限位板 丝杆 通孔 凸块 下端 转盘 装配 搬运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液冷散热器结构,包括散热机构、支撑机构以及电机本体,散热机构下端装配有支撑机构,散热机构上安装有电机本体,散热机构包括中空箱体、连接管道、上U型输送管道、散热条块一、下U型输送管道、散热条块二、下L型输送管道、连接软管、上L型输送管道、中空把手、齿条杆、圆形齿轮以及活塞板,支撑机构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L型导向孔、密封板、丝杆、转盘、螺纹杆、连接块、限位板、弹簧一、凸块、通孔、T型凹槽、开口槽、底板、连接杆以及弹簧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扩大了散热范围,而且也进行夹持固定,实现了快速拆装的功能,而且也便于搬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液冷散热器结构,属于电机散热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液冷散热器结构通常是放置在电机下端面,导致其散热范围较低,而且也不便于对电机进行固定,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液冷散热器结构通常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体内部,而且螺栓是裸露在外面,进而降低了其美观性,而且也不便于拆装以及搬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液冷散热器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液冷散热器结构,包括散热机构、支撑机构以及电机本体,所述散热机构下端装配有支撑机构,所述散热机构上安装有电机本体,所述散热机构包括中空箱体、连接管道、上U型输送管道、散热条块一、下U型输送管道、散热条块二、下L型输送管道、连接软管、上L型输送管道、中空把手、齿条杆、圆形齿轮以及活塞板,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L型导向孔、密封板、丝杆、转盘、螺纹杆、连接块、限位板、弹簧一、凸块、通孔、T型凹槽、开口槽、底板、连接杆以及弹簧二。
进一步地,在所述散热机构中,所述中空箱体下端安装有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装配在上U型输送管道上端,所述上U型输送管道下端固定有活塞板,所述上U型输送管道安装在下U型输送管道上端上,所述活塞板设置在下U型输送管道内部,所述上U型输送管道前后两端均镶嵌有齿条杆,所述齿条杆外侧面设置有圆形齿轮,所述圆形齿轮通过转轴安装在下U型输送管道前后两端上,所述上U型输送管道内上端固定有散热条块一,所述下U型输送管道内下端装配有散热条块二,所述下U型输送管道右端上安装有下L型输送管道,所述下L型输送管道上端连接有连接软管,所述连接软管上端装配有上L型输送管道,所述上L型输送管道环形侧面左部上安装有中空把手,所述中空把手左端通过轴承与中空箱体相连接,所述上L型输送管道左端穿过中空箱体右端。
进一步地,所述圆形齿轮与齿条杆进行齿轮啮合,所述散热条块一以及散热条块二均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散热条块一等距固定在上U型输送管道内上端,在实际使用时,使用人员将电机本体放置在上U型输送管道以及下U型输送管道之间,然后使用人员握住圆形齿轮并进行转动,圆形齿轮转动带动齿条杆向下移动,齿条杆向下移动带动上U型输送管道向下移动,进而带动散热条块一向下移动,进而实现对电机本体进行夹持固定,同时也实现了对电机本体进行紧密接触,提高了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把手通过螺纹与上L型输送管道相连接,所述下L型输送管道右端加工有圆孔,且圆孔内部镶嵌有O型圈,且O型圈装配在下L型输送管道上,所述连接管道上安装有输送泵,且输送泵通过导线与外接电源相连接,在实际使用时,使用人员握住中空把手并进行转动,中空把手转动带动上L型输送管道向左移动,进而实现上L型输送管道对电机本体右端进行夹紧,然后使用人员握住下L型输送管道向左移动,进而再次对电机本体进行夹紧,然后使用人员启动输送泵,输送泵工作带动下U型输送管道内部的冷却液进入下L型输送管道内部,然后冷却液依次穿过连接软管以及上L型输送管道,从而进入中空箱体内部,然后冷却液穿过连接管道从而进入上U型输送管道内部,然后冷却液的冷量分别传递给散热条块一以及散热条块二,从而对电机本体进行散热,同时冷却液移动从而进入下U型输送管道内部,进而实现了冷却液的循环流动,从而扩大了冷却范围,提高了冷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未经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37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