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5413.4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799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R.库达;S.克布勒;R.舍费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曼恩能源方案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1/02 | 分类号: | F02M2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代易宁;邓雪萌 |
地址: | 德国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 ||
一种内燃机(1),带有至少一个气缸(3),带有用于相应气缸(3)的气缸盖(4),其中,在用于相应气缸(3)的气缸盖(4)中,接纳有各自用于气体‑增压空气混合物和/或用于增压空气的至少一个入口侧气体交换阀和在每种情况下用于废气的至少一个排气侧气体交换阀,带有增压空气管线(5),以便将增压空气供应至相应气缸(3),带有气体管线(6),以便将气态燃料供应至相应气缸(3),其中,气体管线(6)以这样的一种方式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5)中,使得增压空气管线(5)至少部分地在外侧包围气体管线(6),以形成双壁管线,其中,由增压空气管线(5)引导的增压空气围绕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5)中的气体管线(6)流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
背景技术
从实践已知的内燃机典型地具有多个气缸。对于内燃机的每个气缸,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中接纳有各自用于增压空气的至少一个入口侧气体交换阀和用于气体交换的至少一个排气侧气体交换阀。在气体发动机和双燃料发动机的情况下,入口侧交换阀在每种情况下用于将气体-增压空气混合物引入相应气缸的燃烧室。
气体发动机和双燃料发动机的气缸能经由增压空气管线被供以增压空气并经由气体管线被供以气态燃料,其中,在从实践已知的气体发动机和双燃料发动机中,增压空气管线和气体管线总是被具体化为相互独立地在气缸的方向上按路线布置的组件。为了保持可能在气体管线的区域中形成的气体泄露并避免这样的气体泄露进入环境的不受控制的引入,从实践已知以双壁的方式使气体管线具体化。然而,在从实践已知的气体发动机和双燃料发动机中,增压空气管线总是甚至独立于这样的以双壁的方式被具体化并在内燃机的气缸的方向上按路线布置的气体管线而被具体化。
发明内容
由此开始,本发明基于创造一种新型内燃机的目的。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内燃机解决。所述内燃机具有:至少一个气缸;用于相应气缸的气缸盖,其中,在用于所述相应气缸的所述气缸盖中,接纳有各自用于气体-增压空气混合物和/或用于增压空气的至少一个入口侧气体交换阀和在每种情况下用于废气的至少一个排气侧气体交换阀;增压空气管线,以便将增压空气供应至相应气缸;气体管线,以便将气态燃料供应至相应气缸。
根据本发明,气体管线以这样的一种方式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中,使得增压空气管线至少部分地在外侧包围气体管线,以形成双壁管线,其中,由增压空气管线引导的增压空气流围绕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中的气体管线流动。
通过根据本发明、即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将气体管线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中,使得增压空气管线至少部分地在外侧包围气体管线,以形成双壁管线,并且相应地,增压空气围绕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中的气体管线流动,能实现多个优点。
一方面,防止能在气体管线的区域中形成的气体泄漏以不受控制的方式进入环境。相反地,这样的气体泄漏进入增压空气管线的区域,并且与增压空气一起能被供应至相应的气缸用于燃烧。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中的气体管线受增压空气管线保护。不存在气体管线和诸如气体阀的附属零件损坏的风险。
由于增压空气管线与气体管线在气缸的方向上被共同地按路线布置,所以能节省安装空间。避免由各独立管线引起的干涉轮廓。由于气体管线必须被设计成用于气体压力与气体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并且不必用于气体压力与周围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所以气体管线作为一个整体能以较薄壁的方式被具体化。因为这,所以能节省重量和成本。在双燃料发动机的情况下,通过监测气体管线内的压力是保持恒定还是通过进入气体管线的增压空气增加,在其中气体管线本身不输送任何气体的液体燃料的模式下,能容易地进行泄漏测试。
优选地,相应气缸分配有主气体阀,所述主气体阀至少部分地以这样的一种方式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中,使得相应主气体阀一方面联接至集成在增压空气管线中的气体管线,并且另一方面经由气体入口管道联接至气缸盖的入口端口。优选地,相应主气体阀是经由在相应主气体阀的区域中穿过增压空气管线的盖板可接近的,所述相应主气体阀在装配状态下与增压空气管线互补。因此,能保护主气体阀免受损坏。此外,主气体阀可经由盖板容易地接近用于维护操作。在安装的盖板的情况下,主气体阀与增压空气管线互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曼恩能源方案有限公司,未经曼恩能源方案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54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