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电流高稳定性NbTi超导体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47095.7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5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郭强;张平祥;李建峰;朱燕敏;闫凯鹃;柳祥;刘建伟;刘向宏;冯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2/06 | 分类号: | H01B12/06;H01B12/08;H01B12/10;H01B13/00;H01B1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蒋姝泓 |
地址: | 71001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流 稳定性 nbti 超导体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电流高稳定性NbTi超导体制备方法,将NbTi/Cu多芯超导圆线进行热镀锡,使表面均匀涂覆一层Sn‑5%Cu合金,再绞制成多股导体。采用绕包设备将Sn‑5%Cu合金薄条缠绕在多股导体表面上,然后置于异型铜槽线中,采用轧制的方式将二者镶嵌到一起。本发明方法制得的高铜比NbTi/Cu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大于10000A,RRR值大于100,满足了高能磁体对大铜比、高工作电流的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导线材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电流高稳定性NbTi超导体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能超导磁体因储存着较高的能量,承载着较高的电流,电流达到万安级。超导体中热扰动可通过铜基体转移到冷却媒介中,减少了磁体失超的风险。因此应磁体运行稳定性的要求,高能超导磁体需要大铜比的超导缆。而由超导线直接绞成的超导缆铜比一般不大于7,该铜比较低,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超导缆由多股超导线材绞制成,铜槽线由铜棒直接加工而成,将超导缆镶嵌到铜槽线中相对简单,在保证大电流的条件下,铜比大大升高,且能够满足高能超导磁体高电流、高铜比稳定性的需求,适用于高能超导磁体,具有高工作电流、低交流损耗、高稳定性等特点。
高能超导磁体中最常用的是NbTi超导体,目前NbTi超导体主要应用于磁共振成像(MRI)、核磁共振(NMR)、实验室仪器、粒子加速器、电力、扫雷、矿石磁分离、磁悬浮列车、超导储能(SMES)等领域。目前全世界需使用NbTi超导线约3600吨,而其中高铜比超导线材所占比例约为80%,NbTi超导线材的制备和批量生产成为重中之重。若能将NbTi超导线材制成具有高工作电流、低交流损耗、高稳定性的NbTi超导缆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但目前NbTi超导缆的制备仍然是个空白,该领域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电流高稳定性NbTi超导体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大铜比、高载流超导体的空白,满足了高能磁体对大铜比、高工作电流的要求。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电流高稳定性NbTi超导体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NbTi/Cu多芯超导圆线进行热镀锡,使表面均匀涂覆一层Sn-5%Cu合金;
步骤2,将表面覆锡后的NbTi/Cu多芯超导圆线绞制成多股导体,并加工槽宽和槽深与导体尺寸相匹配的异型铜槽线;
步骤3,采用绕包设备将Sn-5%Cu合金薄条缠绕在步骤2中的多股导体表面上。
步骤4,将绕包锡薄条后的导体置于异型铜槽线中,采用轧制的方式将二者镶嵌到一起,之后在管式真空感应炉中进行加热,将锡薄条完全融化从而使导体和铜槽线完全结合到一起。
优选地,步骤1中,锡液的加热温度为300~320℃,热镀锡速度为80-120m/min,在这种镀锡条件下线材表面的镀锡质量较好。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绞缆节距为100~200mm,圆线直径为0.2mm~2mm,股数为3~48。
优选地,所述步骤3中,Sn-5%Cu合金薄条的厚度为0.05~0.1mm,该厚度可保证在后续的感应加热过程中全部融化。Sn-5%Cu合金薄条绕包导体的节距为5~15mm,绕包方式为50%叠包或者67.7%叠包,这两种叠包方式可以保证无漏包覆情况发生。
优选地,所述步骤4中,步骤4中轧制加工率为5%~15%,管式真空感应炉的真空度需小于10-6Pa,感应加热功率为10~15KW,轧制速度和导体经过管式真空感应加热炉的速度均为15~30m/min,在该加热功率和轧制速度的条件下,包裹在超导缆表面的Sn-5%Cu合金薄条可完全融化,超导缆和铜槽线的焊接质量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70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