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血液中丙戊酸含量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44582.8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9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发明(设计)人: | 赵金宝;许丽;贾永娟;倪君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和合医学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解政文 |
地址: | 101111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丙戊酸 血液 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 标准曲线方程 液相色谱分析 血液样品 标准溶液 定量结果 毒副反应 临床治疗 实验成本 实验基础 工作液 内标物 标定 拟合 血药 样本 体内 监测 分析 | ||
本发明检测血液中丙戊酸含量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和DAD检测器对标准溶液进行标定,拟合得到标准曲线方程为y=a*x+b,取待测血液样品,在该待检测血液经过处理后,同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和DAD检测器对待测的样品进行检测,得到待测血液y值,将待测血液y代入标准曲线方程中,通过计算得到待测血液样品中丙戊酸相对浓度x,内标物工作液浓度是已知的,由此计算得到该样本中待检测血液中的丙戊酸药物浓度,本发明方法提高了定量结果的准确性,极大地缩短分析时间,使检测过程简便快速,实验成本降低,更利于临床治疗中对患者体内丙戊酸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为减少丙戊酸毒副反应的发生提供了实验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神类药物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血液中抗癫痫药物丙戊酸浓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突然、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临床上首选药物治疗。丙戊酸钠是传统的广谱抗癫痫药物,对各类型癫痫均有效。其口服后通过胃肠道后,在血液中循环的活性化合物为丙戊酸。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分子式为C8H16O2,具体化学结构如下图1所示。丙戊酸的有效血药浓度为50-100mg/L,当血药浓度>100mg/L时,毒副作用增强。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出现肝毒性。VPA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发挥其药理作用,由于VPA治疗窗较窄,体内代谢过程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服药周期长,给药剂量和血药浓度相关性不稳定,而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反应相关,用药剂量不足与药物过量的临床症状相似,所以对其血药浓度的监测是调整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参考,在临床用药中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常用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包括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酶放大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灵敏度高,快速简便,但分析成本非常高,易受其他物质干扰。酶放大免疫法自动化程度高,样本用量少,但试剂盒稳定性较差,专属性较差,价格昂贵。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具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等优点,但成本较高,且对人员和环境的要求较高。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准确,重现性好,且经济效益好,但目前仍存在前处理复杂,分析时间较长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血液中丙戊酸药物浓度的方法,使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测定快速准确,很大程度上缩短样本分析时间。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一种检测血液中丙戊酸含量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其中:它包括以下步骤:
(一)标准溶液的标定
首先用移液枪将至少三种不同浓度的标准工作液10μL、10μL标准内标液和190μL空白血清分别置于1.5ml离心管中混合制成至少三种标准溶液,上述标准溶液分别在转速为1000-2000rpm下涡旋混匀30s-1min后,加入含有4-6%高氯酸水溶液的沉淀剂200μL,并在转速为1200-2000rpm下涡旋混匀2-4min后,再以10000-15000rpm的转速下高速离心5-10min,得到上清液,分别取上述上清液200uL,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和DAD检测器对上述上清液进行检测,分别得出上述至少三种标准溶液中的丙戊酸色谱图和正辛酸色谱图,以上述至少三个标准溶液的丙戊酸峰面积与正辛酸峰面积之比作为标准曲线图的纵坐标y,以上述标准工作液中含有丙戊酸的浓度与标准内标液中含有正辛酸浓度之比作为标准曲线图的横坐标x,将以上检测所得至少三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标准曲线方程为y=a*x+b,并且得出权重系数a和b,标准工作液是含有丙戊酸的溶液,标准内标液是含有正辛酸的溶液;
(a)标准工作液的配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和合医学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和合医学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45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