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协同监测与跟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36647.4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3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王鹏;张佳鑫;王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12 | 分类号: | G05D1/12;G01C2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蒋欢;王琦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协同 监测 跟踪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协同监测与跟踪方法,包括:将监测目标空间划分为若干立体空间,并对所划分的立体空间进行编号;由射频拉远单元(RRU)探测出无人机飞行时所处的立体空间,再使用立体空间编号对无人机进行跟踪。应用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无人机监测以及跟踪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协同监测与跟踪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器件等高新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无人驾驶飞行器(也可称为无人机或飞行器)的应用领域已从单纯的军事领域逐渐扩展至民用领域,其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应用亦日益广泛。民用无人机主要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两类,其中,消费级无人机多用于个人航拍、娱乐等领域;工业级无人机则在农业、巡检、物流、救援等领域有众多应用。随着无人机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应用范围持续拓展,现有的无人机点对点通信解决方案带来的飞行距离短、信号不稳定等局限性逐渐凸显,同时无人机“黑飞”、安全事故的屡次发生也对监管政策提出了迫切需求,无人机网联化发展势在必行。
接入低空移动通信网络的网联无人机,可以实现设备的监管、航线的规范、效率的提升,促进空域的合理利用,从而极大延展无人机的应用领域,产生巨大经济价值。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2020年消费级无人机将达到1600万台。基于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网络4G+/5G为网联无人机赋予的实时超高清图像传输、远程低时延控制、永远在线等重要能力,全球将形成一个数以千万计的无人机智能网络,不间断地提供航拍、送货、勘探等各种各样的个人及行业服务。
在无人机执行一些特定任务的过程中(如反恐防暴、交通监控、抗灾救援等),需要对其进行追踪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同时对于尚未授权认证的无人机目标,应对其航迹进行实时追踪。目前使用基站对无人机进行定位,且在定位过程中使用全域搜索与三维坐标,在整个定位与跟踪计算过程中,占用较多资源,计算复杂度较高。
目前的无人机协同技术方案中,需要通过基站对无人机进行大范围整体实时定位,且定位精度不高,使整个定位流程中的计算量变得复杂庞大,从而耗费基站信令以及能耗资源。尤其在海量大规模无人机进行协同工作时,现有方案由于海量定位,信令请求频繁,不能有效完成相关任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协同监测与跟踪方法,旨在减少无人机监测以及跟踪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协同监测与跟踪方法,包括:
A、将监测目标空间划分为若干立体空间,并对所划分的立体空间进行编号;
B、由射频拉远单元RRU探测出无人机飞行时所处的立体空间,再使用立体空间编号对无人机进行跟踪。
较佳的,所述B包括:
B11、无人机起飞后广播确认信号,如果无人机未检测到RRU发回的回应信号,则无人机返回起飞点,如果无人机接收到RRU的回应信号,则与发回了回应信号的RRU开启定时同步;
B12、参与协同监测的各RRU之间进行立体空间编号的同步,然后测算无人机的位置,并使用立体空间编号对无人机的位置进行标定;
B13、以当前无人机所处立体空间为中心,控制中心在与之相邻的立体空间所构成的区域内,根据无人机历史所处的立体空间位置,对无人机可能的运动方向上的各个立体空间进行权重赋值,并通知参与协同监测的各RRU汇聚波束使用波束赋形按照各个立体空间的权值,优先向权值大的立体空间发送探测信号,并接收无人机的回传信号,再根据回传信号进行测算以完成实时监测;
B14、当无人机发回的回传信号的信噪比即将小于可通信门限值时,RRU向控制中心回传信令,控制中心采用相应的策略,从邻近的RRU中确定下一个或几个进行接续跟踪的RRU,并通知对应的RRU执行所述B12中各RRU进行立体空间编号同步的操作,以进行接续跟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66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