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无缝钢管生产钻杆接头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30585.6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8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万五霞;潘先明;黎福华;马亮;江南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9/04 | 分类号: | B21B19/04;B21B19/10;B23P15/00;C21D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刘素霞 |
地址: | 43500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无缝钢管 生产 钻杆 接头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无缝钢管生产钻杆接头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依次经冶炼、炉外精炼、真空脱气、浇注工序制备得到所述连铸圆管坯;将制备所得的连铸圆管坯进行加热处理;将加热处理后得到的管坯依次进行穿孔、轧管、减定径处理,然后冷却到室温,得无缝钢管;将无缝钢管进行调质处理;将调质处理后的无缝钢管在自动化探伤线上进行超声探伤,确保无缝钢管表面及内部质量无缺陷;经超声探伤后的合格无缝钢管下料,然后进行车削加工,加工后形成成品钻杆接头。本发明制备出的钻杆接头整体组织和力学性能均匀稳定。本发明制备出的钻杆接头的截面硬度波动在3HRC(25HBW)以内,强度波动可控制在70Mpa以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缝钢管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无缝钢管生产钻杆接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钻井作业时,钻杆是通过钻杆接头连接形成钻柱,钻杆接头常规制造方法为:轧制圆坯→下料→加热→模锻→调质→精加工→探伤。
目前,现有的常规制造钻杆接头的方法存在如下技术的缺陷和不足:1)为保证模锻后产品质量,应保证热模锻过程中润滑,而润滑剂的加入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工作环境,危害工人劳动环境。2)模锻工作效率低,一般一台设备一个班仅生产约100个,导致交货期较长。3)由于钻杆接头不规则,调质时不能采用自动化调质线生产,产品性能稳定性不高,这也限制了高品质钻杆接头的发展,如抗硫钻杆目前主要引进国外产品。4)钻杆接头在模锻和调质过程中会出现表面缺陷,为保证产品表面质量,需进行探伤,而由于钻杆接头不规则,需采用手工进行探伤,探伤效率远低于自动化探伤线。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制造方法存在环境污染严重、交货期长、性能稳定性不高、精整效率低等问题,针对目前工艺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采用无缝钢管生产钻杆接头的制造方法。采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生产钻杆接头,可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具体制造方法为:连铸圆坯→加热→热轧成无缝钢管→调质→探伤→下料→机加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采用无缝钢管生产钻杆接头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连铸圆管坯的制备:依次经冶炼、炉外精炼、真空脱气、浇注工序制备得到所述连铸圆管坯;
2)加热:将步骤1)制备所得的连铸圆管坯进行加热处理;
3)热轧成无缝钢管:将经过步骤2)加热处理后得到的管坯依次进行穿孔、轧管、减定径处理,然后冷却到室温,得无缝钢管;
4)调质:将步骤3)制备出的无缝钢管进行调质处理;所述调质处理包括淬火处理和回火处理;
5)超声探伤:将经步骤4)调质处理后的无缝钢管在自动化探伤线上进行超声探伤,确保无缝钢管表面及内部质量无缺陷;
6)下料及机加工:将经步骤5)超声探伤后的合格无缝钢管下料,然后进行车削加工,加工后形成成品钻杆接头。
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优选,步骤1)中,所述连铸圆管坯规格为
如上所述的制造方法,优选,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钻杆接头包括如下组份:C:0.33-0.40%、Si:0.15-0.35%、Mn:0.40-1.10%、P≤0.025%、S≤0.025%、Cr:0.70-1.20%、Mo:0.15-0.45%、Ni:0.10-0.40%、Cu≤0.20%;优选地,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钻杆接头由如下组份组成:C:0.36-0.38%、Si:0.25-0.30%、Mn:0.50-1.00%、P≤0.012%、S≤0.006%、Cr:0.90-1.1%、Mo:0.2-0.35%、Ni:0.10-0.25%、0.01≤Cu≤0.05%,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未经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05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