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化学成分的茶类判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21734.2 | 申请日: | 201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0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君;阚志鹏;宁井铭;章林忠;胡丽珍;李大祥;宛晓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62 | 分类号: | G01N27/62 |
代理公司: | 温州市品创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7 | 代理人: | 程春生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化学成分 判别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化学成分的茶类判别方法,包括:S1,建立每个茶叶种类的判别函数;S2,根据每个茶叶种类的判别函数,获得待判别茶叶样品的种类。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化学方法鉴别茶叶种类,克服感官鉴定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客观地、科学地对茶叶进行分类,从而提高了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采用茶叶中多个化合物的离子强度作为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判别的正识率高;只需一步即可对单个茶叶样品进行分类或多个茶叶样品进行批量分类处理,无需人工干预,可实现自动化检测鉴别,鉴别简单快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食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化学成分的茶类判别方法。
背景技术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叶用植物,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叶是由茶树鲜叶经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制得而成,富含儿茶素类、黄酮醇及黄酮醇苷类、氨基酸和生物碱等多种功能性化学成分。目前的茶叶分类方法通常以加工手段为基础,结合品质特征和外形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
目前,茶叶种类的判别主要是感官评审,而感官审评容易受到评审人员的生理条件、工作经验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准确率不高,无法准确的对茶类进行划分。同时,感官评审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对评审人员的技术要求高,导致判断成本较高。为克服感官评审的缺陷,现阶段有人尝试用化学方法进行茶叶分类。例如,以几种较常见茶树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咖啡碱,茶氨酸,EGCG,EGC,C,EC,ECG等)的含量作为判别因子,通过逐步缩小判断范围的方法进行判别。具体为:首先,根据判别公式将待判茶样分为两类,即红茶和黑茶一类,其他四种茶为一类;然后,改变判别因子权重系数将红茶和黑茶区分,同时相应调整公式将白茶与其他三种茶区分;然后,进一步修改相应判别因子权重系数,将乌龙茶与黄茶、绿茶区分;最后,完善判别因子权重系数,将黄茶与绿茶区分,进而完成判别。但此判别方法存在如下缺陷:首先,可供选择的用作判别因子的化学成分种类有限,判别六大茶类缺乏科学性,判别准确率不高,仅可对部分茶类进行准确判别;其次,需要进行多步判断,代入判别公式数量较多,操作繁琐,不能进行简单有效的一步判别,难以对茶叶进行快速分类。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茶叶标准品和待测样品中的部分代谢物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未知类别茶样进行分类。如专利(CN104914190A)使用包括茶氨酸(m/z:175.1077)、没食子酸(m/z:171.0288)、没食子酸儿茶素(m/z:307.0812)、咖啡碱(m/z:195.0876)、茶叶碱(m/z:181.072)、表没食子儿茶素(m/z:307.0812)、儿茶素(m/z:291.0863)、绿原酸(m/z:353.0878)、可可碱(m/z:181.072)、咖啡酸(m/z:181.0495)、对香豆酸(m/z:165.0546)、表儿茶素(m/z:291.0863)、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m/z:459.0921)、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m/z:459.0921)、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m/z:443.0972)、芦丁(m/z:611.1606)、阿魏酸(m/z:195.0652)、芥子酸(m/z:225.0757)、杨梅素(m/z:319.0448),槲皮素(m/z:303.050)和山奈酚(m/z:287.055)等21种化合物作为指标,使用液相色谱检测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判断未知类别茶样的类别。这种方法需检测的化合物较多,同时,为检测含量,需要建立21个化合物的标准曲线,对其每一种茶样进行含量检测,检测过程较为繁琐。在判别过程中,由于聚类效果一般,可能存在聚类交叉的情况,判别效果一般,需要通过人工干预才能完成较准确有效的判别。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基于化学成分的茶类判别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茶叶种类判别方法,参见图1,该方法包括:
S1,建立每个茶叶种类的判别函数;S1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17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