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晶体管和散热片自动组装设备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520344.3 申请日: 2018-05-28
公开(公告)号: CN108682641B 公开(公告)日: 2020-10-23
发明(设计)人: 吴连根 申请(专利权)人: 焓创制冷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1L21/67 分类号: H01L21/67;H01L21/677;H01L23/40
代理公司: 深圳峰诚志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代理人: 赵爱婷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太***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晶体管 散热片 自动 组装 设备
【权利要求书】:

1.晶体管和散热片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组件(1)、分度转盘装置(2)、夹具组件(3)、第一晶体管上料装置(4)、第二晶体管上料装置(40)、涂胶装置(6)、第一散热片上料装置(5)、第二散热片上料装置(50)、第一螺母上料装置(7)、第二螺母上料装置(70)、第一螺丝拧紧装置(8)、第二螺丝拧紧装置(80)和下料搬运装置(9);

分度转盘装置(2)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分度转盘装置(2)上规则设置八个工位,依次分别是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第四工位、第五工位、第六工位、第七工位和第八工位;夹具组件(3)是结构相同的八个,均匀布置在分度转盘装置(2)上,每个夹具组件(3)的位置对应分度转盘装置(2)上的一个工位;第一晶体管上料装置(4)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第一晶体管上料装置(4)位置对应第一工位,第一晶体管上料装置(4)用于将一个晶体管输送到第一工位的夹具组件(3)上;第二晶体管上料装置(40)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第二晶体管上料装置(40)位置对应第二工位,第二晶体管上料装置(40)用于将另一个晶体管输送到第二工位的夹具组件(3)上;涂胶装置(6)位置对应第三工位,涂胶装置(6)用于对第三工位的夹具组件(3)内的两个晶体管进行涂胶操作;第一散热片上料装置(5)位置对应第四工位,第一散热片上料装置(5)用于将第一散热片输送到第四工位的夹具组件(3)上;第二散热片上料装置(50)位置对应第五工位,第二散热片上料装置(50)用于将第二散热片输送到第五工位的夹具组件(3)上;第一螺母上料装置(7)和第一螺丝拧紧装置(8)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第一螺母上料装置(7)和第一螺丝拧紧装置(8)位置对应第六工位;第二螺母上料装置(70)和第一螺丝拧紧装置(8)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第二螺母上料装置(70)和第一螺丝拧紧装置(8)位置对应第七工位;下料搬运装置(9)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下料搬运装置(9)位置对应第八工位;

分度转盘装置(2)包括第一电机(21)、第一电机安装座(22)、第一带传动组件(23)、蜗轮蜗杆减速箱(24)和分度转盘(25);第一电机(21)安装在第一电机安装座(22)上,第一电机安装座(22)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蜗轮蜗杆减速箱(24)固定机架组件(1)上;第一带传动组件(23)包括主动同步轮、从动同步轮和同步带,第一电机(21)通过第一带传动组件(23)连接蜗轮蜗杆减速箱(24)的输入轴(27),分度转盘(25)固定设置在蜗轮蜗杆减速箱(24)的输出轴(26)上;

夹具组件(3)包括夹具底座(31)、第一散热片定位装置、第二散热片定位装置、第一晶体管定位装置和第二晶体管定位装置;夹具底座(31)上设有第一安装槽310和第二安装槽(311),第一安装槽(310)和第二安装槽(311)平行设置,第一散热片和第一晶体管处于第一安装槽(310)内,第二散热片和第二晶体管处于第二安装槽(311)内;夹具底座(31)上设有两个螺帽进料孔(301);

第一晶体管定位装置包括第一晶体管基准板(32)和第一晶体管调整板(33),第一晶体管基准板(32)固定在第一安装槽(310)内,第一晶体管调整板(33)活动连接在第一安装槽(310)内,通过调整第一晶体管调整板(33)在第一安装槽(310)内的位置调整第一晶体管基准板(32)与第一晶体管调整板(33)之间的距离;夹具底座(31)上引脚槽(313),引脚槽(313)连通第一晶体管基准板(32)与第一晶体管调整板(33)之间的第一安装槽(310),引脚槽(313)用于存放第一晶体管的引脚;第一散热片定位装置包括第一散热片基准板(34)和第一散热片调整板(35),第一散热片基准板(34)固定在第一晶体管基准板(32)上,第一散热片调整板(35)活动连接在夹具底座(31)上,通过调整第一散热片调整板(35)的位置调整第一散热片基准板(34)和第一散热片调整板(35)之间的距离;第一散热片n的安装孔、一个晶体管K的安装孔和一个螺帽进料孔同轴心;

第二晶体管定位装置包括第二晶体管基准板(36)和第二晶体管调整板(37),第二晶体管基准板(36)固定在第二安装槽(311)内,第二晶体管调整板(37)活动连接在第二安装槽(311)内,通过调整第二晶体管调整板(37)在第二安装槽(311)内的位置调整第二晶体管基准板(36)与第二晶体管调整板(37)之间的距离;夹具底座(31)上第二引脚槽(314),第二引脚槽(314)连通第二晶体管基准板(36)与第二晶体管调整板(37)之间的第二安装槽(311),第二引脚槽(314)用于存放第二晶体管的引脚;第二散热片定位装置包括第二散热片基准板(38)和第二散热片调整板(39),第二散热片基准板(38)固定在第二晶体管基准板(36)上,第二散热片调整板(39)活动连接在夹具底座(31)上,通过调整第二散热片调整板(39)的位置调整第二散热片基准板(38)和第二散热片调整板(39)之间的距离;第二散热片m的安装孔、另一个晶体管K的安装孔和另一个螺帽进料孔同轴心;

第一晶体管上料装置(4)包括上料支架(41)、转盘料仓机构(42)、过渡推料机构(43)、平移走料机构(44)、晶体管引脚整形机构(45)、出料机构(46)、旋转中转台机构(47)和上料机械手机构(48);

上料支架(41)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转盘料仓机构(42)设置在上料支架(41),转盘料仓机构(42)用于仓储晶体管;过渡推料机构(43)设置在上料支架(41),过渡推料机构(43)与转盘料仓机构(42)相衔接,过渡推料机构(43)将从转盘料仓机构(42)落下的晶体管搬运到平移走料机构(44)中;平移走料机构(44)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晶体管引脚整形机构(45)安装在平移走料机构(44)侧方,晶体管在平移走料机构(44)中步进式运动,通过晶体管引脚整形机构(45)对晶体管引脚进行压弯变形和裁切处理;出料机构(46)将引脚处理后的晶体管进行定位;旋转中转台机构(47)和上料机械手机构(48)均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旋转中转台机构(47)用于转动设置在其上的晶体管,上料机械手机构(48)用于将晶体管搬运到旋转中转台机构(47)中;

转盘料仓机构(42)包括上料转座(421)、晶体套管(422)、第一气缸(423)、落料止推头(424)、圆弧落料轨(425)、棘轮(426)、卡爪(427)、第二气缸转动座(428)、第二气缸(429)、转环(4210)和制动卡爪(4211);上料转座(421)通过转动副安装在上料支架(41)上,多个晶体套管(422)竖直均匀布置在上料转座(421)上;第一气缸(423)固定设置在上料转座(421)上,第一气缸(423)伸缩端与落料止推头(424)相连接,第一气缸(423)带动落料止推头(424)的直线运动,落料止推头(424)前端设有圆柱销;晶体套管(422)底端设有与圆柱销匹配的圆孔(4220);圆弧落料轨(425)固定设置在上料转座(421)上,圆弧落料轨(425)上端与晶体套管(422)下端落料口相衔接;棘轮(426)与上料转座(421)的转轴相固定连接,卡爪(427)通过扭簧安装在转环(4210)上,使得卡爪(427)与棘轮(426)保持接触;转环(4210)通过转动副安装在上料转座(421)转轴上,转环(4210)位于棘轮(426)下方;第二气缸转动座(428)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第二气缸(429)安装在第二气缸转动座(428)上,第二气缸(429)伸缩端与转环(4210)相连接,制动卡爪(4211)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制动卡爪(4211)与棘轮(426)接触;

过渡推料机构(43)包括第三气缸(431)、推料滑条(432)、推料头(433)和固定滑座(434);第三气缸(431)通过第三气缸安装座(435)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推料滑条(432)通过移动副配合安装在固定滑座(434)中,第三气缸(431)伸缩端连接推料滑条(432),推料头(433)固定设置在推料滑条(432)上,推料头(433)与圆弧落料轨(425)底端位置匹配;

平移走料机构(44)包括走料主导轨(441)、上盖板(442)、长度调节板(443)、第四气缸(444)、料爪安装板(445)、推料料爪(446)、晶体成形基准板(447)和第一线性导轨组件(448);走料主导轨(441)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长度调节板(443)安装在走料主导轨(441)上;上盖板(442)设置在走料主导轨(441)上方,晶体管K处于走料主导轨(441)与上盖板(442)之间运动;第四气缸(444)通过第四气缸安装座(449)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第四气缸(444)伸缩端与料爪安装板(445)相连接;第一线性导轨组件(448)包括形成移动副配合的滑轨和滑座,滑轨固定设置在固定滑座(434)和下端连接块(4410)上,料爪安装板(445)与滑座相固定;料爪安装板(445)位于走料主导轨(441)和晶体成形基准板(447)之间,晶体成形基准板(447)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第四气缸(444)带动料爪安装板(445)沿第一线性导轨组件(448)方向来回移动;推料料爪(446)安装在料爪安装板(445)上;走料主导轨(441)进料端位置与推料头(433)匹配,料头(433)处于圆弧落料轨(425)底端与走料主导轨(441)之间;

晶体管引脚整形机构(45)包括第五气缸(451)、第六气缸(452)、整形安装板(453)、k脚上模(454)、k脚下模(455)、切脚压块(456)、下切刀(457)、上切刀(458)、调节螺丝(459)和引脚整形滑轨(4510);第五气缸(451)和第六气缸(452)固定设置在整形安装板(453)上端,k脚下模(455)和下切刀(457)固定设置在整形安装板(453)的安装块i上; 切脚压块(456)和上切刀(458)固定设置在整形安装板(453)左侧竖直滑槽中,第六气缸(452)输出端连接切脚压块(456)和上切刀(458);k脚上模(454)设置在整形安装板(453)右侧竖直滑槽中,第五气缸(451)输出端连接k脚上模(454);整形安装板(453)通过移动副配合安装在引脚整形滑轨(4510)上,引脚整形滑轨(4510)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通过转动调节螺丝(459)来调节整形安装板(453)在引脚整形滑轨(4510)上的移动距离;

出料机构(46)包括出料滑轨(461)、侧挡块(462)、第七气缸(463)和第七气缸固定座(464);出料滑轨(461)通过移动副配合安装在走料主导轨(441)滑槽中,第七气缸(463)通过第七气缸固定座(464)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第七气缸(463)伸缩端与出料滑轨(461)相连接;两块侧挡块(462)固定设置在出料滑轨(461)上,两块侧挡块(462)垂直设置;出料滑轨(461)位置与走料主导轨(441)匹配;

旋转中转台机构(47)包括旋转置物座(471)、齿轮(472)、齿条(473)、第一限位检测器(474)、齿条滑轨(475)和第八气缸(476);旋转座(471)通过卧式轴承(479)安装在上料支架(41)上,旋转座(471)用于放置晶体管K,旋转座(471)上设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定位挡块;旋转置物座(471)通过齿轮(472)和齿条(473)连接齿条滑轨(475),齿条滑轨(475)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第一限位检测器(474)通过第一限位检测器安装座(477)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第八气缸(476)固定端通过第八气缸固定座(478)固定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第八气缸(476)伸缩端与齿条(473)相连接;

上料机械手机构(48)包括第二电机安装座(481)、第二电机(482)、第一丝杠螺母(483)、第一丝杠(484)、第二线性导轨组件(485)、第九气缸(486)、第九气缸座(487)、第三线性导轨组件(488)、第一吸盘安装架(489)和第一吸盘(4810);第二电机(482)通过第二电机安装座(481)设置在上料支架(41)上,第一丝杠螺母(483)配合安装在第一丝杠(484)上,第一丝杠(484)通过轴承(4811)安装在第二电机安装座(481)上,第二电机(482)输出轴连接第一丝杠(484);第九气缸(486)竖直设置在第九气缸座(487)上,第九气缸座(487)通过第二线性导轨组件(485)安装在第二电机安装座(481)上,第九气缸座(487)与第一丝杠螺母(483)相连接;第一吸盘安装架(489)通过第三线性导轨组件(488)安装在第九气缸座(487)上,第九气缸(486)伸缩端连接第一吸盘安装架(489),两组第一吸盘(4810)设置在第一吸盘安装架(489)上;

第一散热片上料装置(5)包括第一散热片输送带和第一散热片取料机械手,第一散热片取料机械手将第一散热片输送带上的第一散热片n移动至第三工位的夹具组件(3)上;

第二散热片上料装置(50)包括第二散热片输送带和第二散热片取料机械手,第二散热片取料机械手将第二散热片输送带上的第二散热片m移动至第四位的夹具组件(3)上;

涂胶装置(6)包括涂胶横移架(61)、第三电机(62)、第二丝杠(63)、第三丝杠螺母(64)、涂胶纵移架(65)、第四线性导轨组件(66)、第五线性导轨组件(67)、第十气缸(68)、涂胶器固定板(69)、涂胶器(610)、第六线性导轨组件(611)、刷胶底座(612)、第四电机(613)、第四丝杠(614)、第二带传动组件(615)、第四丝杠螺母(616)和刷胶机构(617);涂胶横移架(61)通过第六线性导轨组件(611)安装在刷胶底座(612)上,第三电机(62)安装在涂胶横移架(61)上,第三电机(62)连接第二丝杠(63),第二丝杠(63)安装在涂胶横移架(61)上;第三丝杠螺母(64)配合安装在第二丝杠(63)上,涂胶纵移架(65)通过第五线性导轨组件(67)安装在涂胶横移架(61)上,第三丝杠螺母(64)与涂胶纵移架(65)固定连接;涂胶器固定板(69)通过第四线性导轨组件(66)安装在涂胶纵移架(65)上,第十气缸(68)固定设置在涂胶纵移架(65)上方,第十气缸(68)伸缩端连接涂胶器固定板(69),涂胶器(610)竖直设置在涂胶器固定板(69)上,涂胶器(610)下端为涂胶头;刷胶底座(612)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第四电机(613)安装在刷胶底座(612)内,第四丝杠(614)通过立式轴承(618)安装在刷胶底座(612)上,第四丝杠螺母(616)配合安装在第四丝杠(614)上,第四丝杠螺母(616)与涂胶横移架(61)相连接;第四电机(613)通过第二带传动组件(615)连接第四丝杠(614);刷胶机构(617)设置在刷胶底座(612)上,刷胶机构(617)用于给涂胶器(610)刷胶;

刷胶机构(617)包括第五电机(6171)、链轮传动部件(6172)、齿轮传动部件(6173)、中间轴(6174)、毛刷(6175)和胶水箱(6176);第五电机(6171)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下方,第五电机(6171)通过链轮传动部件(6172)带动中间轴(6174)转动,链轮传动部件(6172)分别连接第五电机(6171)输出轴和中间轴(6174);齿轮传动部件(6173)分别安装在中间轴(6174)和毛刷(6175)转轴上;

螺母上料装置(7)包括螺母上料底板(71)、离心盘(72)、振动器固定座(73)、压电式直线振动器(74)、螺母压板(75)、螺丝拧紧装置固定架(76)、导板架(77)、第十一气缸(78)、螺母放置板(79)、第十二气缸(710)和导板(711);螺母上料底板(71)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离心盘(72)固定设置在螺母上料底板(71)上;压电式直线振动器(74)通过振动器固定座(73)设置在螺母上料底板(71)上,螺母压板(75)设置在压电式直线振动器(74)上;螺丝拧紧装置固定架(76)设置在振动器固定座(73)上,螺丝拧紧装置固定架(76)用于安装螺丝拧紧装置(8);导板架(77)固定设置在振动器固定座(73)上,导板架(77)位置对应压电式直线振动器(74)的出料口;第十一气缸(78)固定设置在导板(711)上,第十一气缸(78)伸缩端连接螺母放置板(79),螺母放置板(79)穿设在导板(711)上,第十一气缸(78)带动螺母放置板(79)上下移动,螺母放置板(79)上端是与螺母外形相匹配的套筒;螺母放置板(79)位置处于夹具组件(3)下方,螺母放置板(79)上端位置对应夹具组件(3)上的螺帽进料孔(301);导板(711)通过移动副配合安装在导板架(77)中,第十二气缸(710)固定设置在导板架(77)侧方,第十二气缸(710)伸缩端与导板(711)相固定连接;

螺丝拧紧装置(8)包括第十三气缸固定座(81)、第十三气缸(82)、第六线性导轨组件(83)、鸟嘴块固定板(84)、圆柱导杆(85)、升降螺丝(86)、螺丝钻夹紧机构(87)、螺丝钻(88)、鸟嘴块(89)和螺丝保持块(810);第十三气缸固定座(81)设置在螺丝拧紧装置固定架(76)上,第十三气缸(82)固定设置在第十三气缸固定座(81)上,第六线性导轨组件(83)竖直安装在第十三气缸固定座(81)上,圆柱导杆(85)固定设置在鸟嘴块固定板(84)上,鸟嘴块固定板(84)设置在第六线性导轨组件(83)上;升降螺丝(86)安装在鸟嘴块固定板(84)上,通过转动升降螺丝(86)以调节鸟嘴块固定板(84)的高度;螺丝钻夹紧机构(87)用于夹紧竖直的安装螺丝钻(88),螺丝钻夹紧机构(87)通过第六线性导轨组件(83)安装在第十三气缸固定座(81)上,第十三气缸(82)伸缩端连接螺丝钻夹紧机构(87);鸟嘴块(89)设置在鸟嘴块固定板(84)上,鸟嘴块(89)内腔由两个相贯的圆孔组成,螺丝钻(88)下端十字螺丝刀进入竖直的圆柱孔;螺丝保持块(810)安装在鸟嘴块(89)侧方,螺丝钻(88)、第一散热片n上安装孔、晶体管k上安装孔和螺帽进料孔竖直方向保持同一轴线;

螺丝钻夹紧机构(87)包括活动夹板(871)、固定夹板(872)、T形螺母(873)、拧紧螺母(874)和销轴(875);活动夹板(871)通过销轴(875)与固定夹板(872)铰接;活动夹板(871)和固定夹板(872)内圈为圆弧形;T形螺母(873)设置在固定夹板(872)T形槽内,拧紧螺母(874)从活动夹板(871)拧入,与T形螺母(873)形成螺旋副连接;

下料搬运装置(9)包括下料悬臂架(91)、第六电机(92)、第七线性导轨组件(93)、丝杠传动组件(94)、下料横移滑台(95)、第八线性导轨组件(96)、第十四气缸(97)、第二吸盘安装架(98)和第二吸盘(99);下料悬臂架(91)固定设置在机架组件(1)上,第六电机(92)设置在下料悬臂架(91)上,下料横移滑台(95)通过第七线性导轨组件(93)安装在下料悬臂架(91)上;第六电机(92)通过丝杠传动组件(94)连接下料横移滑台(95),由丝杠传动组件(94)带动下料横移滑台(95)沿第七线性导轨组件(93)方向滑动;第十四气缸(97)固定设置在下料横移滑台(95)上,第十四气缸(97)伸缩端连接第二吸盘安装架(98),第二吸盘安装架(98)通过第八线性导轨组件(96)安装在下料横移滑台(95)上;第二吸盘安装架(98)上设有两个第二吸盘(99),两个第二吸盘(99)之间的距离与夹具组件(3)中的两侧成品距离相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焓创制冷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焓创制冷技术(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034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