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长管拖车车厢可燃气体泄漏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16271.0 | 申请日: | 2018-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8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程俊文;舒安庆;龚雪茹;吴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04664 | 分类号: | H01M8/046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李航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质溶液 浮块 负极反应 可燃气体 长管拖车 泄漏 可燃气体泄漏 显示装置 车厢 燃料电池仓 密度变化 拖车车厢 微量泄漏 进气管 浮力 确定性 悬浮 停车 检查 消耗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长管拖车车厢可燃气体泄漏显示装置,当拖车车厢内的可燃气体发生泄漏时,泄漏的可燃气体经过第一进气管进入负极反应容器内时,在燃料电池仓内发生反应,消耗负极反应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导致电解质溶液的密度发生变化,由于负极反应容器内设置有浮块,浮块悬浮在负极反应容器内的电解质溶液中,当电解质溶液的密度变化时,浮块受到的浮力也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浮块位置产生变化,拖车停车检查时,检查人员通过浮块的位置,即可得知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是否产生变化,进而推测这段时间内可燃气体是否存在泄漏,以便做出进一步的处理,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长管拖车中可燃气体微量泄漏不能准确定性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燃气体泄漏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长管拖车车厢可燃气体泄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可燃性气体,长距离运输时一般采用管道,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管道铺设困难,会使用长管拖车来进行运输,由于可燃气体本身的特性,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可燃气体的泄露,在运输过程中,可燃气体一般是以液体的方式存放于车厢中的某个位置,此时若产生泄漏,可燃气体就会散发到拖车的车厢中,在现有技术中,没有合适的装置或者设备能够对拖车在运输可燃气体时是否存在泄露进行准确判断,常常需要有经验的司机或者工作人员通过鼻子嗅觉主观判断得出,但是人在主观判断时,容易出现错误,特别是对存在微量泄漏的情况时,常常无法得出准确结论,其次,可燃气体一般不宜吸入体内,因而人凭经验主观判断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对长管拖车中可燃气体是否存在微量泄漏不能准确定性。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长管拖车车厢可燃气体泄漏显示装置,包括燃料电池仓,所述燃料电池仓包括盛装有电解质溶液的正极反应容器和负极反应容器,所述正极反应容器和负极反应容器并排竖直安装于长管拖车上并通过盐桥连通,所述负极反应容器上端开口且其开口处密封安装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一进气管,所述进气管远离所述负极反应容器的一端连通长管拖车车厢,所述第一进气管内设置有干燥剂,所述负极反应容器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负极棒,所述负极棒下端伸入位于所述负极反应容器内的电解质溶液中,所述正极反应容器内设置有正极棒,所述正极棒下端伸入位于所述正极反应容器内的电解质溶液中,所述负极棒与所述正极棒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正极反应容器上端开口且其开口处密封安装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远离所述正极反应容器的一端连通所述长管拖车车厢外部,所述负极反应容器内设置有用以检测所述电解质溶液密度变化的浮块,所述负极反应容器上具有观察期内部的观察窗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上述可燃气体泄漏显示装置安装在拖车上,当所述拖车车厢内的可燃气体发生泄漏时,泄漏的可燃气体经过所述第一进气管进入所述负极反应容器内时,在所述燃料电池仓内发生反应,消耗所述负极反应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导致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发生变化,密度也随之变化,由于所述负极反应容器内设置有用以检测所述电解质溶液密度变化的浮块,根据浮沉关系,当电解质溶液的密度发生变化时,浮块受到的浮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浮块在负极反应容器中的位置产生变化,拖车停车检查时,检查人员通过观察负极反应容器中浮块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即可得知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是否产生变化,进而推测这段时间内可燃气体是否存在泄漏,以便做出进一步的处理,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长管拖车中可燃气体微量泄漏不能准确定性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负极反应容器上端密封盖设有第一盖体,所述第一进气管的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第一盖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盖体上安装有连通所述负极反应容器内部的第一出气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出气管的设置能够保证可燃气体在负极反应容器内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及时被排出负极反应容器,保证负极反应容器内的压力均衡,从而保证可燃气体能持续进入所述负极反应容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62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