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能源混合动力的船舶电力推进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515602.9 | 申请日: | 2018-05-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8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军;沈中祥;许星宇;朱贤杰;杨国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3H21/20 | 分类号: | B63H21/20 |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反应 反应舱 壳体 液电 多能源混合动力 电力推进装置 储液室 混合室 螺旋推进装置 船舶 有效的结合 超导线圈 第二电极 第一电极 反应空间 室内安装 推进技术 推进系统 推进装置 液电效应 电磁场 磁流体 存储液 电反应 圆筒状 推进器 前部 闸阀 创建 开放 | ||
一种多能源混合动力的船舶电力推进装置,包括位于液电反应舱和电磁反应舱。所述液电反应舱内设有储液室和混合室,储液室用于存储液电反应的工质,通过设有闸阀的通道与位于其后方的混合室连接,所述混合室内安装有第一电极,其后端为开放的端口;所述电磁反应舱设有圆筒状的壳体,液电反应舱的后部设置在电磁反应舱内,位于所述壳体的前部;壳体的后部安装有第二电极与超导线圈,用作创建电磁场的反应空间。本发明推进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将液电效应与磁流体推进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二者产生协同作用,与现有的推进器相比,能显著提升推进的比冲、速度,并且避免了螺旋推进装置的大回转半径,降低推进系统整体所占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能源混合动力的船舶电力推进装置。
背景技术
高压强电场通过液体,由于巨大的能量瞬间释放于放电通道内,通道中的液体就迅速汽化、膨胀并引起爆炸,这就是所谓的液电效应。液电效应是由前苏联科学家尤特金在1955年公布的研究成果,利用在液体中放电产生的机械效应,化学效应,光辐射效应以及声效应的统称,现已被广泛用于机械加工制造、管道清垢、医疗等领域。电磁推进(磁流体推进)是始于近二三十年间的新型船舶推进技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投入实践运行,它使这个磁场中带电海水产生电磁力,并使海水向船尾运动从而产生使船舶向前运动的反作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合液电效应和电磁推进技术的多能源混合动力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能源混合动力的船舶电力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前部的液电反应舱和位于后部的电磁反应舱;
所述液电反应舱内设有储液室和混合室,所述储液室用于存储液电反应的工质,通过设有闸阀的通道与位于其后方的混合室连接,向混合室释放工质,所述混合室用作液电效应的反应空间,内部安装有与电力系统连接的第一电极,其后端为开放的端口;
所述电磁反应舱设有圆筒状的壳体,液电反应舱的后部设置在电磁反应舱内,位于所述壳体的前部;壳体的后部安装有与电力系统连接的第二电极和超导线圈,用作创建电磁场的反应空间;壳体的中部,在对准液电反应舱后方端口的位置设有一挡块,所述挡块的前部设有导流锥,用于分散液电反应舱释放的流体;
液电反应舱的外壁与电磁反应舱壳体内壁之间具有环形的空间,所述环形空间内装有一环形筒体,液电反应舱的外壁与所述环形筒体内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了内流道,电磁反应舱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环形筒体外壁之间的空间构成外流道,所述环形的空间的前端为电磁反应舱的进水口,所述内流道的前后两端贯通,外流道的前后两端均设有闸阀,所述闸阀与推进装置的控制系统连接。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或优选的方案还包括:
所述储液室通过真空通道与混合室连接,储液室通过液泵向真空通道内释放工质,真空通道的出口处设有旋转阀,打开旋转阀后,真空通道再向混合室释放工质。
所述挡块由前后两个导流锥一体成型构成,前部导流锥尖端朝向,母线呈凹弧形,后部导流锥的尖端朝后,母线呈凸弧形。
所述环形筒体的轴向截面呈三角形,中部向内凸起,使内流道前部呈渐缩状,后部为渐扩状。
所述第二电极采用筒状电极。
所述电力系统包括:
动力电池组,为推进装置的耗电元器件供电,并设有连接岸电箱的接口;
太阳能电池板或发电机,通过变流器与所述动力电池组连接,向动力电池组输出电能;
电压控制器,安装在动力电池组的输出电路上,用于调节电压。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56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