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特性可调的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12427.8 | 申请日: | 2018-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060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波;杨明亮;丁渭平;朱洪林;丁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24/02 | 分类号: | B62D24/02;F16F3/1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盛汇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8 | 代理人: | 王伟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特性 可调 汽车 车架 车身 连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特性可调的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装置,包括从下到上依次相连的基座、防尘罩、压电陶瓷保护罩和连接板,防尘罩内部安装有橡胶衬套,橡胶衬套的底部通过橡胶衬套下连接法兰与基座相连,橡胶衬套的上部通过橡胶衬套上连接法兰与压电陶瓷保护罩相连;橡胶衬套内部设有弹簧,弹簧的下端与基座相连,弹簧的上端通过弹簧上连接法兰与压电陶瓷作动器相连,压电陶瓷作动器与连接轴相连,压电陶瓷保护罩上设有长通孔,连接轴穿设于长通孔的内部,连接轴的端部设有摩擦块,摩擦块位于压电陶瓷保护罩的外侧。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动态特性可调的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装置结构简单,既可调节副车架刚度特性,又可调节副车架阻尼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特性可调的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车辆内部的声学与振动舒适性愈来愈引起广泛关注,已演变为重要的整车性能指标,成为技术竞争的新焦点。而作为重要的减隔振装置,副车架广泛应用于各类大、中型汽车中,对抑制车身结构振动以及因结构振动而引发的声辐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通过它再与“正车架”相连。传统的副车架形式,根据其结构布置的不同,可分为:“井”字形副车架与“I”字形副车架;根据其与车身连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刚性”副车架与“柔性”副车架。无论何种具体类型,其工作原理均为以自身的变形衰减悬架传递的激励,并由于实际车型底盘系统及其相关元件的质量分布、空间布置与运动关系存在诸多限制,制约了副车架动态特性的合理分布。具体体现为副车架装车后动态特性固定,难以实现对共振峰值的选择性抑制(这对车内声环境的改善十分重要),无法满足车辆用户日益苛刻的声学与振动舒适性要求。可以预见,传统副车架结构终将无法适应整车匹配的技术条件,突破传统工作原理对其实施革新势在必行。
在现有的技术中,例如: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汽车副车架衬套(CN103821860A)”,其工作原理及结构型式主要为防止衬套内部积水,本质上仍未脱离动态特性不可调节的范畴。而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的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CN102351010A)”,虽在副车架与车身之间增加了连接装置,仅以增大车身能够承受的最大载荷为目的,未考虑到提升整车的噪声、振动与舒适性能——这种工作原理上的单一性,大大削弱了结构功能的多样性、集成性与可设计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将动态特性可调的思想引入到副车架结构的工作原理中,利用在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处加入刚度与阻尼值可调的装置来间接改变副车架的动态特性,从而达到可选择性抑制共振峰值的动态特性可调的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态特性可调的汽车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装置,包括从下到上依次相连的基座、防尘罩、压电陶瓷保护罩和连接板,防尘罩内部安装有橡胶衬套,橡胶衬套的底部通过橡胶衬套下连接法兰与基座相连,橡胶衬套的上部通过橡胶衬套上连接法兰与压电陶瓷保护罩相连;橡胶衬套内部设有弹簧,弹簧的下端与基座相连,弹簧的上端通过弹簧上连接法兰与压电陶瓷作动器相连,压电陶瓷作动器与连接轴相连,压电陶瓷保护罩上设有长通孔,连接轴穿设于长通孔的内部,连接轴的端部设有摩擦块,摩擦块位于压电陶瓷保护罩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压电陶瓷作动器为圆柱体状结构,压电陶瓷作动器上开设有四个对称布置的压电陶瓷作动器凹槽,电陶瓷作动器凹槽为半圆柱形结构,压电陶瓷作动器凹槽内沿压电陶瓷作动器自身轴线的方向上设有压电陶瓷作动器孔。
优选地,所述基座与橡胶衬套下连接法兰通过螺钉相连。
优选地,所述弹簧上连接法兰与压电陶瓷作动器相连。
优选地,所述压电陶瓷作动器上设有压电陶瓷作动器出线孔,压电陶瓷作动器出线孔内穿设有压电陶瓷作动器电压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242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车车架及其承载横梁
- 下一篇:一种防护式高安全减震强共享型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