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抗剪加固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94084.7 | 申请日: | 2018-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9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 发明(设计)人: | 张劲泉;郭松松;和海芳;毛燕;程寿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9J201/00 | 分类号: | C09J201/00;C09J11/04;C09J11/06;C09J11/08;E01D22/00;C08G18/58;C08G18/6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钢筋混凝土 桥梁 进行 加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抗剪加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桥梁需要加固的位置,在待加固面锚固加固桁架;其中,加固桁架包括上下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纵向杆,两个纵向杆之间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竖向杆,竖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杆靠近待加固桥梁表面的一侧面连接,任意两个竖向杆之间均倾斜设有斜腹杆,斜腹杆的上端与其中一个竖向杆靠近待加固桥梁表面的侧面上端连接、下端与另一个竖向杆靠近待加固桥梁表面的侧面下端连接。本发明的加固方法通过锚固桁架采用在梁体外侧构造成一个协同作用的桁架体系结构,从而使桁架构成一个整体参与结构受力,有效地改善了桥梁的受力性能,提高了桥梁的抗剪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加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抗剪加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用于桥梁加固的方法主要有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粘贴FRP法、体外预应力法,实际桥梁加固设计中通常根据桥梁的实际状况和剩余使用寿命等因素综合分析后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案。桥梁承载能力不足时通常表现为抗弯或抗剪承载能力不足,当桥梁抗剪承载能力不足时,在对其进行加固时,粘贴钢板法、粘贴FRP法应用较多,这两种方法相比其他方法而言,施工较为方便,成本较低。这两种方法对桥梁进行抗剪加固皆为通过提高梁体环向约束作用而间接提高桥梁的抗剪承载能力,即提高抗剪“箍筋”的比例,增加梁体实际抗力效应。然而,实际桥梁中梁体用于抵抗剪切破坏发生的构件为纵向钢筋、混凝土、弯起钢筋、箍筋,因此,单方面粘贴竖向钢板或者纤维材料对桥梁进行加固,其对实际抗剪承载力提高作用有限,稳定性较差,所需成本较高,并且由于外部环境的作用,钢板或纤维材料容易发生剥离破坏,整体性较差,加固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可靠性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抗剪加固效率和保证抗剪加固的可靠性值得更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相关的抗剪加固方法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探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抗剪加固的方法,通过在待加固桥梁表面锚固加固桁架,其避免了单一地在待加固桥梁表面竖向粘贴加固材料,而是依照钢筋在梁体的布置采用纵向杆、斜腹杆、竖向杆模拟梁体内部钢筋的分布,在梁体外侧构造成一个类似“纵向钢筋、弯起钢筋、箍筋”协同作用的桁架体系结构,从而使桁架构成一个整体参与结构受力,有效地改善了桥梁的受力性能,提高了桥梁的抗剪能力。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抗剪加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桥梁需要加固的位置,对该位置的桥梁表面打磨形成待加固面,在待加固面锚固与其相适配的加固桁架;
其中,所述加固桁架包括上下平行且相对设置的纵向杆,两个纵向杆之间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竖向杆,竖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杆靠近待加固桥梁表面的一侧面连接,任意两个竖向杆之间均倾斜设有斜腹杆,斜腹杆的上端与其中一个竖向杆靠近待加固桥梁表面的侧面上端连接、下端与另一个竖向杆靠近待加固桥梁表面的侧面下端连接;
锚固加固桁架的方法为:将加固桁架通过斜腹杆远离纵向杆的侧面平行固设于待加固面。
优选的是,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抗剪加固的方法,在两个纵向杆远离斜腹杆的一侧面对应纵向杆与斜腹杆连接处覆盖钢板,在钢板、纵向杆、竖向杆、斜腹杆以及桥梁待加固面上均设置螺纹孔,一螺栓穿过钢板、纵向杆、竖向杆、斜腹杆以及桥梁待加固面上的螺纹孔以使加固桁架锚固于待加固面;
其中,纵向杆、竖向杆、斜腹杆均由FRP材料制成。
优选的是,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抗剪加固的方法,所述斜腹杆与位于下方的纵向杆之间的夹角为30~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40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