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废气处理催化剂净化工控机工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81138.6 | 申请日: | 2018-05-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9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 发明(设计)人: | 罗云;叶丽;樊毅;李严;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D53/88 | 分类号: | B01D53/88;B01D53/56;B01D53/96 |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路宁 |
| 地址: | 401147***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废气 处理 催化剂 净化 机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废气处理催化剂净化工控机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启动工控机,在触摸显示屏操作的主界面调整工作参数;控制进料小车进入到铝型材料架,启动行走机构进行运动;S2,行走机构带动摄像系统进行观测操作,检查进料小车的工件清洗状况,如果通过摄像系统进行判断之后发现未清洗的工件,则执行疏通部件运动指令;S3,通过转动丝杆带动疏通部件进行运动,定位在未清洗的工件上进行清洗操作,清洗完毕之后,通过摄像系统进行查看是否清洗干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废气处理催化剂净化工控机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烟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也逐步提高,采用催化剂对烟气进行处理被认为是一种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有效方法。一直以来,蜂窝式催化剂在我国催化剂市场占有率最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火电厂、玻璃厂等行业的烟气污染物处理。
然而,在我国高灰烟气环境下,经过长期使用,蜂窝式催化剂孔道容易因飞灰、硫酸盐的沉积而堵塞,导致脱硝反应器压降升高、脱硝效率下降,需要经常进行蜂窝孔道清洗,有效清除催化剂孔道内堵塞污物。
现目前,催化剂孔道堵塞物清洗由人工控制疏通头在蜂窝孔道内上下往复运动并结合冲水的方式,没有针对催化剂进行净化的完整工作方法,造成了人力物力成本的浪费,这就亟需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用于废气处理催化剂净化工控机工作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废气处理催化剂净化工控机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启动工控机,在触摸显示屏操作的主界面调整工作参数;控制进料小车进入到铝型材料架,启动行走机构进行运动;
S2,行走机构带动摄像系统进行观测操作,检查进料小车的工件清洗状况,如果通过摄像系统进行判断之后发现未清洗的工件,则执行疏通部件运动指令;
S3,通过转动丝杆带动疏通部件进行运动,定位在未清洗的工件上进行清洗操作,清洗完毕之后,通过摄像系统进行查看是否清洗干净。
所述的用于废气处理催化剂净化工控机工作方法,优选的,所述S1中设定工作参数包括:
S1-1,控制进料小车运动电机前进,带动清洗工件运动,预先设定进料小车前进速度以及即将到达限位挡块时的减速度,防止撞击造成的限位挡块损害,限位挡块设置光电传感器对进料小车进行感应,光电传感器感知到进料小车即将到达时,发送指令停止进料小车运动电机工作;
S1-2,进料小车到位之后,启动行走机构伺服电机控制器,设置行走机构前进前进速度,以及回到初始点的运行速度,其中左右行走机构伺服电机控制器和前后行走机构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控制行走机构的左右动作以及前后动作,并分别控制左右行走机构伺服电机控制器和前后行走机构伺服电机控制器的前进速度以及回到初始点的运行速度。
所述的用于废气处理催化剂净化工控机工作方法,优选的,所述S2包括:
S2-1,行走机构带动摄像系统进行观测时,摄像系统通过图像判断过程,将待清洗的工件进行图像采集,将采集的图像和摄像系统预存的未清洗图像进行比对,经过摄像系统的图像判断后,如果发现未清洗工件则启动疏通部件进行工作,如果摄像系统经过判断之后发现已经全部清洗完毕,则停止疏通部件进行工作,如果发现清洗完毕的工件与预先设定的清洁状态不同,则继续执行疏通部件进行疏通操作;
S2-2,设定疏通部件升降伺服电机控制器的下沉深度值和升降速度值,根据待清洗工件的污垢状态设定疏通部件升降伺服电机控制器是否是匀速下降或者是减速下降,在疏通部件旋转伺服电机控制器向下旋转过程中设定旋转速度,根据污垢轻重状态从而增速或者减速旋转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未经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811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