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光热效应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78709.0 | 申请日: | 2018-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783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朱钰方;田正芳;陈砚美;阮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冈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41/00;A61K45/00;A61K47/32;A61P35/00;A61M3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8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光热 效应 药微针 系统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光热效应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该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包含水溶性聚合物聚丙烯酸和内嵌的具有光热效应的石墨烯纳米片。微针高度为300μm‑800μm,针尖宽度为10μm‑20μm,微针底部宽度为200μm‑400μm。本发明还提供了该透皮给药微针系统的制备方法和在皮肤表面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本发明制备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具有显著提高药物输送效率、高药物装载量且释放快速的优点,药物种类不受限制,同时本发明制备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能够通过改变内嵌的石墨烯纳米片含量来调节光热升温效果,能够实现药物治疗协同光热治疗的多模式治疗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光热效应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该透皮给药微针系统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的疾病治疗都是以药物治疗为主。通常,药物治疗的给药方式有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等。对于口服给药,部分药物会对胃肠道有较明显副作用,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困难,更重要的是对于老人和小孩口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注射给药容易出现短时的高血药浓度而引起毒副作用,需要由医护人员进行注射给药,而且还会引起患者疼痛感。因此,为了降低给药产生的副作用,提高药物输送效率,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等,国内外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更为安全、高效、方便的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微针系统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透皮给药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有许多优点: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减少人体血药浓度出现峰谷的变化;通过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加疗效;简单方便使用;适于半衰期短的药物;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副作用。然而,由于皮肤(特别是角质层,角质层一般介乎10μm至40μm不等)对药物透皮吸收起屏障作用,一般情况下药物的透皮渗透速度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物理方法在皮肤上打开给药通路,那么药物输送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微针系统的透皮给药机理是在一个很小的面积上(传统的透皮贴片的尺寸),同时覆盖数百根微针刺穿皮肤角质层,允许药物通过角质层屏障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因此,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可以实现高效的药物输送。但是通常情况下,单纯的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疾病的功效也差强人意,同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耐药性。如果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在输送药物的同时能够结合如光热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获得协同治疗功能,这将会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具有光热效应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应用于如皮肤表面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光热效应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同时满足药物治疗协同光热治疗的双模式治疗功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光热效应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其特征在于:微针的基材使用水溶性聚丙烯酸(PAA),微针高度为300μm-800μm,微针针尖宽度为10μm-20μm,微针底部宽度为200μm-400μm;内部嵌入药物和具有光热效应的石墨烯纳米片。
本发明还提供了制备上述具有光热效应的透皮给药微针系统的方法,包括以下三步:
步骤一,微针浆料配制:取适量的PAA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中,轻轻晃动直至完全溶解;在上述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石墨烯纳米片和药物,搅拌1-2小时,使石墨烯纳米片和药物充分地分散在PAA水溶液中,并且调节去离子水含量使浆料粘度范围为20-800Pa·s;
步骤二,微针的离心浇注成型:取二分之一微针体积的步骤一中配制的浆料加入至PDMS微针模具中,在离心机中以3000-5000rpm的转速离心15min后取出;接着,再次加入二分之一微针体积的浆料至PDMS微针模具中继续以相同的转速离心15min取出;然后,加纯PAA水溶液至两次离心后的PDMS微针模具,使其完全填充模具空间并小心除掉多余浆料,作为微针的基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冈师范学院,未经黄冈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787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