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温防雾玻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67534.3 | 申请日: | 201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4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秦世明;赵光勇;赵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西溪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10 | 分类号: | B32B17/10;B32B27/28;B32B27/08;C09D171/00;C09D7/63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2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温防雾 玻璃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的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控温防雾玻璃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玻璃基层表面处理(2)镀膜处理(3)涂覆超亲水涂层(4)双层玻璃粘结等步骤,最终得到控温防雾玻璃。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具有多种组合式防雾手段;(2)防雾效果好;(3)能够较高湿度条件下仍然能防止雾气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玻璃的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控温防雾玻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雾给我们造成了不少的麻烦。例如:在冬季,我们从温暖的室内走出室外时,眼镜立刻结出一片雾气,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当我们准备吃热腾腾的饭菜时,眼镜也会有雾气生成,把饭菜误往鼻子里面送,造成不少的尴尬;还有冲完凉之后浴室的镜子;数码相机、望远镜的镜头等等。
而到了冬季或雨季,汽车内外温度有5度以上的差异,而且车内有充沛的水汽、湿度较高时,车窗玻璃就会起雾。尤其是车前窗挡风玻璃和后视镜起雾时,雾会严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妨碍驾驶安全。如果长期打开空调来驱雾,效果并不明显,加上长期使用空调除湿还会增加不少油耗;尤其是巴士司机,不要为了清除前窗玻璃的雾而在驾驶过程中使用毛巾擦拭,这存在极大的安全驾驶隐患。
因此设计出一种能够有效防雾的玻璃便迫在眉睫。
目前防雾玻璃分为涂层防雾玻璃,电热防雾玻璃和纳米复合防雾。
其中:1、电热防雾玻璃:通过电加热使镜面湿度升高,雾气快速蒸发,从而形成不了雾层。除此之外,市面上还有其他类型的防雾镜。
2、纳米复合防雾玻璃: 利用纳米玻璃防雾膜利用物理和化学相与玻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经过处理的玻璃表面具有亲水功能,由于水无法在基材表面形成水珠,而是形成均匀的水膜,从而达到防雾的效果。
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本发明涉及增透的防雾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其授权公告号为CN103570248A,该发明的增透的防雾玻璃的制备方法是在恒温酸性气氛中,对各种组分的玻璃片进行有效的刻蚀,在玻璃片的表面刻蚀出一层由玻璃片的表面向玻璃片的内部延伸的多孔结构层,以降低玻璃片表面的折射率,达到减反增透的效果,使玻璃片的透光率能从原来的91%提高到99%,所述向玻璃片的内部延伸的多孔结构层中的相邻的孔与孔相通或不相通;然后进行氧等离子体处理和退火处理,从而制备出本发明的增透的防雾玻璃;所述增透的防雾玻璃片的表面仍保持玻璃片固有的平滑性。该发明的增透的防雾玻璃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为5°~6°,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水在玻璃表面的张力,使水迅速铺展在玻璃表面并达到防雾的目的。但是其仅仅通过表面处理改性达到降低表面接触角的效果从而达到防雾效果,其在雾气较大时往往不讷讷个很好的进行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玻璃防雾手段较为单一,防雾效果较不明显,无法在较高湿度情况下防止雾气的产生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具有多种组合式防雾手段,防雾效果好,能够较高湿度条件下仍然能防止雾气产生的一种控温防雾玻璃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控温防雾玻璃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玻璃基层表面处理:将玻璃基层中的一个面置于热的氢氧化钾溶液中进行一次腐蚀处理,然后将进行一次处理后的玻璃基层上喷涂氢氟酸水雾,进行二次腐蚀处理,得到经过表面处理的玻璃基层;
(2)镀膜处理:在步骤(1)中经过表面处理的玻璃基层的端面上通过磁控溅射镀有一层纳米金属膜;
(3)涂覆超亲水涂层:在镀有纳米金属膜的玻璃基层表面涂覆超亲水涂料,烘干固化得到一端有超亲水涂层的玻璃基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西溪玻璃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西溪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75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