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集成式轮内冷却的无线轮内电动组件及结合有该组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5372.3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97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周锋;E·M·戴德;请川纮嗣;宫城恭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工程及制造北美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7/00 | 分类号: | B60K7/00;B60K11/00;H02K7/00;H02K9/00;H02J5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秦振 |
地址: | 美国得***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集成 式轮内 冷却 无线 电动 组件 结合 车辆 | ||
一种无线轮内电动机组件,具有:车轮;设置在车轮内的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包括定子和转子;设置在车轮内的接收线圈,其可操作地接收无线传输的能量;设置在车轮内的第一转换器,其电联接于接收线圈并且可操作地将来自接收线圈的无线传输的能量转换成直流;设置在车轮内的逆变器电路,其电联接于转换电路和电动机并且可操作地为电动机供电。无线轮内电动机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车轮内的冷却系统,其包括:微型泵,其可操作地泵送冷却剂;流体管线,其可操作地使冷却剂流过转换电路和逆变器电路中的至少一者附近;以及热交换器,其可操作地接收加热的冷却剂并且将热量消散到环境中。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概括来说涉及用于推进车辆的无线供电的电动机,更特别地涉及结合有集成式冷却系统的无线供电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一些车辆通过电动机提供动力。这些电动机可将来自电池或其他来源的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以使一个或多个车轮转动。通常,用于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电动装置会产生热量,因而可能需要热量去除部件。电动机本身也产生热量。因此,转换电能的电动装置以及电动机本身应通过冷却系统、例如液体冷却系统进行冷却,由此冷却剂流过电动装置和/或电动机以从电动装置和/或电动机去除热能。
在许多电动车辆中,电动机以及驱动电子器件设置在电动车辆的罩下面,由此替换传统的内燃机。电动车辆的盖下面的位置具有用于冷却系统的充足空间。
然而,在一些电动车辆中,电动机位于车轮本身内。传统的轮内电动机需要导线穿过车辆的本体和轮内电动机之间。另外,还需要流体管线以使冷却剂流过电动车辆的本体中的热交换器和轮内电动机之间。
在车辆运行期间,电动车辆的本体和轮内电动机之间的环境可能是恶劣的,使得导线和流体管线容易受到损坏。无线轮内电动机通过无线地将电能从车辆的本体传输至轮内电动机而剔除了对导线的需要。例如,可以使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来无线地传输电能。
然而,设置在车轮内的驱动电子器件和无线轮内电动机仍然需要冷却,因此仍然需要在电动车辆的本体和无线轮内电动机之间的恶劣环境中的流体管线。因此,即使无线轮内电动机不需要电导线,但仍然需要流体管线。
因此,替代的无线轮内电动机是所希望的。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无线轮内电动机组件包括:车轮;设置在车轮内的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具有定子和转子;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可操作地接收无线传输的能量。在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线圈设置在车轮内。该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一转换器,其电联接于所述接收线圈并可操作地将来自接收线圈的无线传输的能量转换成直流,所述转换器设置在车轮内。该组件还包括逆变器电路,其电联接于转换电路和电动机,逆变器可操作地为电动机供电并设置在车轮内。该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车轮内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微型泵,其可操作地泵送冷却剂;流体管线,其可操作地使冷却剂流过转换电路和逆变器电路中的至少一个附近;以及热交换器,其可操作地接收被加热的冷却剂并将热量消散到环境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车辆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发射线圈,其电联接于所述一个或多个电池并可操作地发射无线传输的能量;和无线轮内电动机组件,所述无线轮内电动机组件包括:车轮;设置在车轮内的电动机,所述电动机包括定子和转子;接收线圈,其可操作地接收来自发射线圈的无线传输的能量;第一转换器,其电联接于所述接收线圈并可操作地将来自接收线圈的无线传输的能量转换成直流,其中所述转换器设置在车轮内;逆变器电路,其电联接于转换电路和电动机,其中逆变器可操作地为电动机供电并设置在车轮内;和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微型泵,其可操作地泵送冷却剂;流体管线,其可操作地使冷却剂流过转换电路和逆变器电路中的至少一个附近;以及热交换器,其可操作地接收被加热的冷却剂并将热量消散到环境中。
由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的这些和其他特征将结合附图通过接下来的详细描述而更加全面地得以理解。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工程及制造北美公司,未经丰田自动车工程及制造北美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53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