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变压器硅钢片铁芯的高效自动叠片装置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28696.6 | 申请日: | 2018-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6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 发明(设计)人: | 韩海鸥;刘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才纳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41/02 | 分类号: | H01F4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郭防;吴元元 |
| 地址: | 10002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变压器 硅钢片 高效 自动 装置 方法 | ||
1.电力变压器硅钢片铁芯的高效自动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臂(1)、机械手(2)、测量台(4)、叠装台(5)和控制系统(19),其中机械臂(1)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地面上,所述机械臂(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机械手(2),所述机械臂(1)能够转动到测量台(4)上方,所述机械臂(1)还能够转动到叠装台(5)上方,所述测量台(4)上放有定位好的铁芯片(3),所述叠装台(5)上摆放叠片成品(6),其中机械臂(1)和机械手(2)均信号连接于控制系统(19);所述机械手(2)包括安装基座(7)、旋转盘(8)、抓叠组件(14)、横梁(17)和真空发生器(18),所述安装基座(7)经旋转盘(8)与机械臂(1)转动连接,所述安装基座(7)下方设有三根平行布置的横梁(17),所述横梁(17)上均安装有抓叠组件(14),所述抓叠组件(14)的顶部设有真空发生器(18),所述旋转盘(8)和真空发生器(18)均信号连接于控制系统(19);所述抓叠组件(14)包括多个刚性吸盘(15)和多个弹性吸盘(16),所述刚性吸盘(15)和弹性吸盘(16)相间布置于横梁(17)上,每个刚性吸盘(15)和弹性吸盘(16)的顶部均安装有真空发生器(18);所述横梁(17)包括第一横梁(9)、第二横梁(10)和第三横梁(11),其中第一横梁(9)和第三横梁(11)均可移动设于安装基座(7)上;所述机械手(2)还包括内侧伺服运动系统(12)和外侧伺服运动系统(13),其中内侧伺服运动系统(12)驱动第一横梁(9)远离或者靠近第二横梁(10),外侧伺服运动系统(13)驱动第三横梁(11)远离或者靠近第二横梁(10),所述内侧伺服运动系统(12)和外侧伺服运动系统(13)均信号连接于控制系统(1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压器硅钢片铁芯的高效自动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伺服运动系统(12)包括电机、减速器和精密丝杠,所述外侧伺服运动系统(13)也包括电机、减速器和精密丝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压器硅钢片铁芯的高效自动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横梁(17)上设有三个刚性吸盘(15)和四个弹性吸盘(16),其中两个弹性吸盘(16)分别设于横梁(17)的两端。
4.电力变压器硅钢片铁芯的高效自动叠片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电力变压器硅钢片铁芯的高效自动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放片:采用其它装置自动将铁芯片(3)放置到测量台(4)上并定位;
S2,取片:控制系统(19)发出指令,机械臂(1)带动机械手(2)转动到测量台(4)上方,机械手(2)的横梁(17)上的抓叠组件(14)波浪式抓取二~五片铁芯片(3),控制系统(19)发出控制指令给每个刚性吸盘(15)和弹性吸盘(16)上的真空发生器(18),在吸取铁芯片(3)的瞬间刚性吸盘(15)向上吸,弹性吸盘(16)无真空相对下压,使得铁芯片(3)呈现波浪形,与下方的其它铁芯片(3)或者测量台(4)台面迅速分离开,分离后弹性吸盘(16)也开始吸铁芯片(3),使得抓起的铁芯片(3)成一平面,不影响钢片质量;
S3,叠片:机械臂(1)带动机械手(2)转动到叠装台(5)上方,横梁(17)上的抓叠组件(14)将抓取的各个铁芯片(3)置于叠装台(5)相应叠装位置的上方;依次按设定好的位置压放于下层铁芯片(3)上;
S4,重复取片叠片:抓叠组件(14)再次波浪式抓取二~五片铁芯片(3),多次重复S2和S3动作,将铁芯片(3)反复进行叠片工艺;
S5,输出:叠装台(5)上所叠装的铁芯片(3)成为叠片成品(6)后,装置自动停止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变压器硅钢片铁芯的高效自动叠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不同叠片成品(6)的间距需求,第一横梁(9)、第二横梁(10)和第三横梁(11)上的抓叠组件(14)分别波浪式抓取铁芯片(3),然后控制系统(19)发出指令给内侧伺服运动系统(12)和外侧伺服运动系统(13),其中内侧伺服运动系统(12)控制第一横梁(9)远离或者靠近第二横梁(10),外侧伺服运动系统(13)驱动第三横梁(11)远离或者靠近第二横梁(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才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才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869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