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及其制备方法和传感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425215.6 | 申请日: | 2018-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3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月;胡知之;张志强;陈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327;G01N27/48 |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乔丽艳 |
| 地址: | 11405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亚胺 电化学 传感器 传感 制备 导电性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传感器技术领域 金属离子化合物 金属纳米材料 导电性物质 导电能力 使用寿命 有机染料 灵敏度 碳材料 质量比 掺杂 响应 | ||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电化学传感器的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及其制备方法和传感器,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由聚酰亚胺和导电性材料混合而成;聚酰亚胺和导电性材料的质量比为1∶0.1~5;导电性材料为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金属离子化合物和有机染料。并提供了上述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的制备方法,相应的聚酰亚胺传感器,聚酰亚胺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聚酰亚胺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本发明通过向聚酰亚胺中掺杂导电性物质,得到导电能力的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进而制备了一系列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线性范围宽的电化学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及其制备方法和传感器。
背景技术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它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工程技术研究领域,它与生物控制论、仿生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一起处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与监控装置。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近十年来,无酶传感器受到广泛的关注。各种各样的材料被用来作为传感器的基底材料,包括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粒子、矿物材料、陶瓷材料、离子液体、聚合物、溶胶凝胶等。虽然国内外人员采用多种电极材料、利用不同的制备方法构筑生物传感器,但是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制备步骤、提高传感器性能、开发新型电极材料,仍是传感器发展的重要方向。寻找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使用寿命长等高性能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依然是人们研究的目标。
聚酰亚胺是指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CO-NH-CO-)的一类聚合物,根据重复单元的化学结构,聚酰亚胺可以分为脂肪族、半芳香族和芳香族聚酰亚胺三种。聚酰亚胺是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耐高温达40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范围在200-300℃之间,无明显熔点,高绝缘性能。其作为一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上世纪60年代,各国都把聚酰亚胺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列入21世界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因其在性能和合成方面的突出特点,无论是作为结构材料或是功能性材料,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被称为是“解决问题的能手”。由于聚酰亚胺在性能和合成化学上的特点,在众多的聚合物中,很难找到这样具有如此广泛用途的材料。
但是聚酰亚胺本身具有高绝缘性,并不导电,因此很少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电化学传感器的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及其制备方法和传感器。本发明通过向聚酰亚胺中掺杂导电性物质,得到导电能力的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进而制备了一系列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线性范围宽的电化学传感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为,一种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由聚酰亚胺和导电性材料混合而成;
所述聚酰亚胺和导电性材料的质量比为1∶0.1~5;
所述聚酰亚胺是以二酐或四酸和二胺为基本原料合成的聚酰亚胺;
所述导电性材料为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金属离子化合物和有机染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性材料包括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铜、纳米银、纳米金、硝酸镍、硫酸铜、硝酸钴、吖啶橙、亚甲基蓝、甲苯胺蓝、硫堇蓝。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为,上述聚酰亚胺电化学传感原件的制备方法,将聚酰亚胺与导电性材料分别加入溶剂中配制相应溶液或混合物,然后将两者混合均匀,干燥后既得;
进一步的,所述聚酰亚胺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00~1∶10,所述导电性材料与溶剂的质液比为0.5mg/mL~60mg/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科技大学,未经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52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