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备有座垫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和座垫气囊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18800.3 | 申请日: | 2018-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98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佐佐木章仁;松叶郁文;前野朋之;大野光由;田中良和;太田祥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N2/427;B60R21/20;B60R21/207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配备 座垫 气囊 装置 车辆 座椅 | ||
本发明涉及配备有座垫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和座垫气囊。车辆座椅包括:座垫面板,其被布置成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座垫的底部;充气机,其被构造成操作以产生气体,充气机被设置在座垫中;和座垫气囊,其被构造成由于气体而膨胀,并且在膨胀结束状态中将包括座椅乘员的从大腿到臀点的部分的范围向上推动,所述座垫气囊被设置在座垫面板上方,其中座垫气囊被设定使得在膨胀结束状态中在与座椅乘员的左右髋关节到左右坐骨下部对应的后左右区域中的上推力低于在膨胀结束状态中在后左右区域之间存在的后中央区域中的上推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备有座垫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和一种座垫气囊。
背景技术
已知配备有座垫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例如,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12-16970(JP 2012-16970 A))、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10-52535(JP 2010-52535 A)、WO 2013/094027、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13-163452(JP 2013-163452 A)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布No.2017-30446(JP 2017-30446 A))。例如,JP 2012-16970 A公开一种涉及配备有座垫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的技术,所述车辆座椅包括:座垫面板,其形成座垫的底部;充气机,其被设置在座垫面板中;和座垫气囊,其被设置在座垫面板上方。简言之,在相关技术中,座垫气囊包括:腰保持部,其被布置在座垫面板的中央部处;和气体引入部,其将腰保持部和充气机彼此连接。
根据相关技术,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期间从充气机喷射气体的情形中,座垫气囊的腰保持部膨胀,使得座椅乘员的腰可以被有效地向上推并被限制移动。就是说,在相关技术中,可以有效抑制腰下沉到座垫中的所谓的下潜现象。
发明内容
在座垫气囊的膨胀期间的膨胀厚度增大时,座椅乘员的从左右髋关节到坐骨下部的部分被向上推动,并且在正面碰撞期间施加到腰的约束力增大。然而,座椅乘员的向上移动也增大。另一方面,在正面碰撞期间,座椅乘员的头部由于惯性力倾向于停留在碰撞期间它所在的位置。因此,在座椅乘员的向上移动增大的情形中,座椅乘员的颈部上的负荷可能也增大。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备有座垫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和一种座垫气囊,所述车辆座椅能够在维持在正面碰撞期间施加到腰的约束力的同时减少座椅乘员的颈部上的负荷。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车辆座椅包括座垫面板、充气机和座垫气囊。座垫面板被布置成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形成座垫的底部。充气机被构造成操作以产生气体并且被设置在座垫中。座垫气囊被构造成由于从充气机供应的气体而膨胀并且在膨胀结束状态中向上推动包括座椅乘员的从大腿到臀点的部分的范围,并且座垫气囊被设置在座垫面板上方。座垫气囊被设定使得在膨胀结束状态中与座椅乘员的左右髋关节到左右坐骨下部对应的后左右区域中的上推力比在膨胀结束状态中在后左右区域之间存在的后中央区域中的上推力低。
“臀点”指躯干的旋转中心和座椅乘员的大腿,并且指与人体的髋关节对应的点。“坐骨下部”指在座椅乘员的前视图中坐骨的直接向下或大致直接向下面向的下部,所述下部是坐骨下边缘或者坐骨下边缘的附近的部分。
根据第一方面,例如,在检测或估计到车辆的正面碰撞的情形中,充气机操作以产生气体。座垫气囊由于从充气机供应的气体而膨胀,并且在膨胀结束状态中向上推动包括座椅乘员的从大腿到臀点的部分的范围。这里,座垫气囊被设定使得在膨胀结束状态中与座椅乘员的左右髋关节到左右坐骨下部对应的后左右区域中的上推力比在膨胀结束状态中在后左右区域之间存在的后中央区域中的上推力低。相应地,座垫气囊的上推力被施加到座椅乘员的坐骨下部之间的凹部,然而座椅乘员的从髋关节到坐骨下部的范围不被强地向上推。因此,座椅乘员的腰被限制移动,同时抑制座椅乘员的向上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188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