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电磁干扰的射频模块结构及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00835.4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7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吴现伟;龙华;赵罡;王鹏;郑瑞;宣凯;郭嘉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飞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8 | 分类号: | H01L23/498;H01L23/528;H01L23/552;H01L2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和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6 | 代理人: | 武玉琴;刘国伟 |
地址: | 20120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频模块 防电磁干扰 封装 焊线 接地焊盘 虚设焊盘 焊盘 基板 切割 边缘对应位置 电磁屏蔽膜 一次性完成 表面印字 程序设置 导通接地 电磁干扰 功能需求 基板切割 相邻元件 芯片贴装 元件设置 周围器件 屏蔽膜 切割道 有效区 最外圈 外露 导通 溅射 裂片 塑封 贴装 元器件 固化 互联 侧面 制作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电磁干扰的射频模块结构及实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射频模块功能需求设计并制作基板;被动元器件贴装及芯片贴装;封装焊线导通相邻两颗元件接地焊盘或导通接地焊盘与虚设焊盘;塑封固化;表面印字;单颗切割裂片,侧面高位外露对外引线;封装溅射电磁屏蔽膜,与所述对外引线互联。本发明的射频模块通过防电磁干扰屏蔽膜实现防电磁干扰的作用,从而提升射频模块的性能及防止对周围器件的电磁干扰;相邻元件边缘对应位置设置接地焊盘,基板有效区且非切割道位置对应的最外圈元件设置虚设焊盘,基板切割道内不含过多导线或焊盘,对封装切割几乎无影响;且利于封装焊线程序设置,一次性完成焊线作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电磁干扰的射频模块结构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射频模块应用越来越广泛,射频RF(Radio Frequency)表示可以辐射到空间的电磁频率,频率范围是300KHz~300GHz之间。这样的高频率电流流过导体,导体周围会产生交变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在电磁波频率低于100KHz时,电磁波会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传输,但高于100KHz时,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形成远距离传输能力,我们把具有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称为射频。当前射频模块或器件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小,电磁干扰的危害就越来越大,而射频模块或与其相邻的射频器件受到电磁干扰时会导致寿命降低,信号失调,甚至功能丧失。
为了降低电磁干扰危害,使电磁频段限制在射频器件或射频模块内部,防止电磁干扰到射频器件或射频模块以为的功能器件的正常运行,也为了保证射频模块所需的性能,通常采用电磁屏蔽使射频模块的电磁干扰降低或被有效隔离。一般采用接地的金属屏蔽罩或金属屏蔽膜设置于射频模块外围,金属罩或金属膜接地的原因是,在射频模块正常工作时,一部分射频能量向外辐射,由电场转换为磁场散溢到射频模块外,会对其他器件造成干扰,影响了整个射频收发模块的性能,金属屏蔽将这些无用的干扰电磁信号吸收,转变为接地的导通电流,防止了射频辐射,屏蔽了射频干扰。
在电磁屏蔽结构的制备工艺中,一般在切割道中心设置焊盘,从基板元件的接地焊盘引出导线到切割道中心的焊盘,使得切割后切割道中心含有大量的技术铜导线,容易损伤切割刀,影响寿命;切割道内的焊盘宽度难以控制在切割刀累积偏移的有效切割范围内,导致切割后会有焊盘毛刺或金属线残留在元件侧面底部,易脱落进而导致金属罩不完整。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射频模块制备过程中导线引出和切割工艺的上述缺点,及防电磁金属罩不完整的缺点,本发明拟提供一种防电磁干扰的射频模块结构及实现方法,本发明的基板切割道不含过多铜导线或铜导线镀金焊盘,对封装切割几乎无影响,溅射过程及溅射后不会有不完整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电磁干扰的射频模块结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射频模块功能需求设计并制作基板;
封装芯片贴装及被动元器件贴装;
封装焊线导通相邻两颗元件接地焊盘或导通接地焊盘与虚设焊盘;
塑封固化;
表面印字;
单颗切割裂片,侧面高位外露对外引线;
封装溅射电磁屏蔽膜,与所述对外引线互联。
进一步地,还包括完成金属溅射后外观检验确认。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相邻元件边缘对应位置设置接地焊盘,所述基板的最外圈元件对应非切割道位置设置虚设焊盘,所述虚设焊盘在切割道外。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板的非最外圈元件和所述接地焊盘之间封装焊线;在所述基板的最外圈元件和所述虚设焊盘之间封装焊线。
进一步地,所述封装焊线长度为550um至650u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飞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飞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08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引线框架、引线框架阵列及封装体
- 下一篇:多芯片堆叠封装结构